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开辟成都绿色发展新境界
2020-12-16 11:41来源:成都《先锋》
邓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坚持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部署,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近年来的发展举措高度契合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转型,以公园城市形态提升生活品质,持续变革城市营建逻辑,持续转变经济组织方式,加快打造承载美好生活的“未来之城”,为深入推动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四五”时期必将开辟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成都绿色发展成就显著、优势突出

近年来,成都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都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首倡地,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部署,提出要“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表明了成都坚持将生态宜居作为让人民更幸福的使命方向的价值取向。按照这些部署,成都系统推进“三治一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巩固成都生活舒适、生态宜居的优势,绿色发展正日益成为成都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

第二,以公园城市形态提升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提出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要求,成都以这一要求为统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在城市建设中,按照“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同时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营造诗意栖居的社区生态场景,以美学雕琢绿地小品,设计点亮小道林荫,打造小尺度街区、人性化空间,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公园城市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成都自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念,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统筹经济发展和空间治理,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将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空间优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成都方案。聚焦顶层设计完成产业功能区科学协同布局,系统构建“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三级支撑体系,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以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为导向,以产业社区为单元营建高品质功能设施,不断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进一步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开辟成都绿色发展新境界

成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在坚持绿色发展中先行先试,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努力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

第一,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再次进行了强调,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要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构建城市级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创新生态资源产业级转化路径、深化产品级生态投入平衡机制,实现城市生态投入可持续、资源循环增值可持续。

依托公园城市建设载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创新“绿道+”、“公园+”、“森林+”模式,营造以生态为本底、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以新经济为动能的多元复合场景,以场景营造激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注重在做好场景策划和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产业植入,构建新经济公园场景、农业场景、文创场景和体育赛事场景等多功能叠加的生活消费场景,吸引产业项目落户,实现“价值共创”。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机制,引导非政府资金投入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主体多元+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把生态工程建设与旧城改造、水体治理等工程有机整合,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拓展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成都要按照这些要求,将做强绿色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促进绿色低碳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绿色发展机制逐渐完善,绿色经济活力充分释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使绿色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扩展绿色经济应用场景。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建立自生长、自组织、自循环的绿色经济生态圈。基于成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成都要做强绿色低碳制造业、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培育绿色循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绿色物流、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绿色金融、城市静脉、森林康养等产业形态,全面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水平。
优化绿色经济发展环境。重塑绿色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夯实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从企业引育、技术创新、融资服务、财税体系、绿色机制等方面,重点解决生态要素供给等问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第三,推动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这一要求高度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面广、系统性强的特征。成都在“十四五”时期要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立区域联席会议机制、跨界流域联防联治机制、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区域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生态环境安全及污染事故处置联动机制,共建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监控平台、固危废管理信息互通平台、行政审批联动共享平台,突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同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全国生态安全。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过程中,按照“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高效运转”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跨省市水体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共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危险废物监管、环境执法合作、环境应急联合处置等工作,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强的规律,确保绿色发展取得实效。

(本文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编辑:房悦姮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