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融入“双循环”:成都的新机遇与新方略
2020-12-16 11:07来源:成都《先锋》
王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2020年10月31日,成都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成都应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建功立业。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格局

第一,“双循环”是顺势而为,主动而为。“双循环”是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情势下,我国“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采取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中都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正是根据国际国内新局势作出的战略调整,是有科学依据和现实需求的,将成为我国今后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

第二,“双循环”强调“内循环”。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把扩大内需提到了很高的高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这次提出“双循环”,就是要突出“内循环”,即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意味着国内改革、打通内部经济循环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重心。

第三,“双循环”离不开国际大市场。“双循环”强调坚持扩大内需,并不是否定对外开放,更不是闭关锁国。“双循环”的重要内容就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对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国际科技合作也是大趋势。

新格局下成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双循环”是基于我国面临的特殊国际国内环境而作出的战略安排,其本身就是对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等严峻复杂形势判断的结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正视挑战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成都在新格局下的新机遇。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成都将至少有以下三大重要战略机遇。

第一,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特殊发展机遇。“双循环”新格局下,强调扩大国内市场,是建立在对全球疫情蔓延、外贸受阻和中美经济脱钩等现实风险判断的基础上的。而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对外贸的依存度相对较小,经济发展韧性相对较足。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拥有1600多万人口,同时作为8000多万人口大省的省会,本身市场较大,经济腹地广阔,抗风险能力较强,可能迎来前所未有的特殊机遇期。

第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机遇。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进入全面加速阶段,突出了其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赋予成都全面增强极核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政治使命和历史机遇。这不仅提高了成都、重庆在国家整体战略体系中的定位,而且有利于成渝协同发展,促进两地竞争力共同提升。

第三,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的机遇。2020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极大地拓展了成都东向发展的空间。根据《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东部新区将构建“双城一园、一轴一带”的空间布局,为成都未来经济增量开拓了重要的承载区域。同时,东部新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产业等现代产业,为未来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此外,东部新区通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吸附人口,保持城市活力,为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夯实基础。

成都如何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成都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除了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加快新基建的投入与建设。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是支撑未来经济新动能的基础网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根据赛迪智库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投资累计或超17万亿元。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基建,抢占技术高地。国内各地也频发新政,制定新基建专项规划或者行动路线图。成都应加快编制新基建专项发展规划,加强与华为、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挖掘军工资源,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

第二,加快拓展西向、南向开放。“双循环”新格局,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根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成都逆势增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31.5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出口总额2968.0亿元,增长26.5%,增速在出口额前十的城市中排名第一,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应充分利用中欧班列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大西向、南向开放力度,促进“一带一路”外贸较快增长,加快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打造国内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

第三,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等战略新兴产业。通用航空是一个国家的运输和经济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可以提升经济与社会发展、整合偏远地域、连接市场和社区。据赛迪顾问估计,随着民用通用航空市场的逐步放开,民用通用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将持续年均12%左右的增长,2018年整体市场规模为3692亿元,到2021年将达到5229亿元。四川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首创的“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成都是中国8个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中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航空工业规模占全国1/4,是全国唯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应积极配合四川省继续扩大试点空域范围,增加低空目视通道,推动低空空域地方立法,加强成渝通航领域的合作共享,促进低空空域飞行服务便利化,助推通用航空产业再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房悦姮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