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发展 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芯片”支撑
2020-11-18 15:40来源:成都《先锋》

杨继瑞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统揽性目标,也是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机遇。成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品质、提高效率、增强辐射、迈向高端,打造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新高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价值链,优化创新链,拓展供应链,增强成都产业循环融通能力、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城市价值创造能力,在全球产业结构重塑中打造成都服务新品牌,厚植“十四五”及成都未来发展新优势,为高质量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产业融合性“芯片”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增添源动力

要通过制度创新,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赋能生产性企业的服务半径,延伸服务领域,增强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不断满足国内外服务市场需求;推动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互动互促、融合发展,持续扩大消费规模,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和精准适配。

瞄准科技前沿领域,聚集国际一流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在前沿医学、区块链、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推动成都成为国际前沿技术转化地。打造全球设计资源聚合平台,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定制化设计、云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科研评估等重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和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以此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增添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成都制造业的发达。因此,成都要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打造“5+1”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集成电路、5G应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太赫兹、储氢储能、卫星及应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以及基于区块链、新一代互联网、无人机配送等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5G、超高清视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及重点发力疫苗制剂、中医药制剂、检测康复、应急防控、重症病房建设及健康防护相关产品,着力打造一批万亿集群、千亿企业,夯实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基础。

以扩大开放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助力

成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成为区域服务的核心引领者和国际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以创新、开放为内核的服务经济体系。

成都要着力建设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持续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构建“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通道,做强国际班列体系,打造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设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和国际航空门户主枢纽。引进培育具有全球供应链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支持全球快递巨头、国内快递龙头建设分拨转运中心,加快打造面向全球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面向亚洲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加快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货物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以产业链发展路径做大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成都要着力瞄准大数据、智能制造、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以“网络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为百业赋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融入“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支撑,突出“大改革、大园区、大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发展逻辑,建链、聚链、补链、延链、扩链和强链,保持招大项目、引新项目、上好项目的强攻态势,在政策支撑、要素保障、载体配套、政务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用力,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功能区集聚,努力以融入“经济圈”建设项目大突破,促进园区大建设、城市有机大更新、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

成都要在十个方面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即增有效投资、增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创新平台、增开放平台、增开放试点、增改革试点、增新型金融、增产城融合引领性项目、增产业发展基金等。同时,成都要加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力度,在十个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减负担、降成本:即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土地、租金、税费、融资、物流、人工、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着力实现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区域辐射圈的有机排列与组合,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以楼宇经济为生产性服务业搭建高平台

成都楼宇经济已进入“2.0时代”,其发展趋势是更注重公共空间的共享,正如问题中提到的共享办公模式,目前成都的楼宇经济正在向“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自循环生态圈的模式发展。特别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成都涌现出了许多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以及由废弃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办公空间在楼宇与楼宇之间,楼层与楼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设计更加注重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公共区域、公共部位的预留、设置,融入了平等、开放、分享等新理念,类似于共享办公等新模式的出现意味着成都楼宇经济发展的空间上了一个新平台。

都市核心区的功能规划、产业规划、楼宇规划要根据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指向,站得高、看得远,考量世界都市核心区的布局和都市历史、文化特色,兼顾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内生与开放等,进行修订与完善。

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组织专门力量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及市、区发展楼宇经济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对楼宇群的布局规划、功能划分、产业导向、政策协调等作出长远安排。对规划和新建的楼宇项目提前介入,引导规划建设,优化功能定位,做好项目落地的全程服务工作。可以与开发商、楼宇业主以协议的形式,以确保楼宇产业定位、招商对象、企业档次等落到实处。

明确楼宇经济发展路径。都市要注重扶持现代新兴服务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工业,放手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拓宽服务半径和增长空间,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公司、知名企业的区域或其分部、研发外包机构、销售中心、财务中心,以新型城市综合体为载体,打造“MALL”、“总部楼”、“金融楼”、“信息楼”,培育形成国内外大企业总部的集聚区。

促进楼宇经济的产业集群效应。协调发展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金融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经济产业和业态、以及相关服务业,建好中央商务区;按照产业特色,促进相同或相关行业在一栋或几栋楼宇内集聚;以产业群、行业群、产品群进入楼宇,形成楼宇之间和楼宇内部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合和产业链。

深入普查都市核心区的楼宇经济现状,掌握楼宇资源状况、楼宇分布、功能结构、经营管理状况、楼宇内入驻企业的产业结构、税收归属、物业管理、租赁情况及片区规划、配套政策等信息资源,建立楼宇档案信息数据库,定期分析楼宇经济现状与发展走势。

对某些楼宇进行功能性改造和高标准建设产业性楼宇,提升楼宇业态的品位和档次,着力打造“高端楼宇”、“精品楼宇”、“总部楼宇”。注重楼宇的“高品位”、入驻的“高门槛”、产出的“高效益”。以楼宇品质率、企业贡献率、单位产出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筑楼引商、优楼留商、惜楼选商。

高效盘活商务楼、商业楼、产业大厦,引导商务楼宇的管理主体提升物业品质。对已建的楼宇,可通过产业置换、整治改造、出售转让、产权整合等进行“腾笼换鸟”,剔除一些不符合楼宇经济业态导向、结构不佳、效益不高的企业,以提高楼宇的单位产出率。

以新基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腾飞

成都要以“新基建”畅通生产性服务业的“双循环”。“新基建”意味着基础设施开始软硬结合、虚实一体,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未来将形成互联互通、智慧升级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速推进新基建,畅通“双循环”,核心是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和推动6G的研发。

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赋能,要创新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在消费金融、招商力度、消费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与强有力的保障,形成生产性服务稳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氛围,促进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体系化、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平台化、绿色化、国际化、集中化、普惠化和广度的跨界融合化,形成成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势头。

成都要创新服务领域市场监管,尤其是建立完善与生产性服务业相适应的“线上线下”协同的市场监管新体系。以用户权益、公共利益为前提,让服务市场精准地发现价格、决定价格,建立以包容创新、审慎执法为理念的市场监管制度。探索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为新业态发展安装“安全阀”,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大数据监管平台,推动传统监管向信息化和信用监管转变。

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成都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由经协办、工商、税务、市容、综合执法、环保、交通支队、街道及各楼宇物业部门组成的“不请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综合性服务队伍,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大项目落地“直通车”式的跟踪服务机制,缺什么补什么,形成人性化、高效化的营商制度环境。

成都要构建现代化的配套服务系统,以完善的生活性服务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各种商务配套服务;发展品牌性商业零售,特色楼宇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项目,为楼宇经济提供商业配套服务;为楼宇经济提供权益维护、政治需求、社会交往、公共安全、公共物品需求等的区域综合服务。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成都要着力构建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国内物流链条,要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健身机构,加快国际社区建设,做好现代化商务楼宇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着力营造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