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从博弈到协同 释放聚合动能
2020-10-21 15:0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本刊记者 史瑞 周盼

当前,川渝大地正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大地一派忙碌,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如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古智猛、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省委党校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许彦,为高速建设中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言献策。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与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内在联系,怎样统筹推进?

古智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作出的重大部署,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内涵。“成渝地区”标定战略方位,涵盖川渝两省市广袤区域,是国家战略腹地和内陆开放门户,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双城”指明战略特点,突出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作用,彰显了成渝地区“双核引领”的显著特征;“经济圈建设”确定战略性质,体现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照经济流向和市场规律组织生产力布局的鲜明导向,强调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深入实施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为区域发展战略,在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都旨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都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和顺应区域空间结构深度演进的客观规律;在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都要求以区域布局引领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市场化导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一体化思维推进区域统筹发展。为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层面战略在四川落地,必须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支撑;更好实施“一干多支”这一省级层面战略,必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统筹实施。这里重点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干”与“核”的关系。成都既是全省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极核。要在更大空间尺度谋划和推动成都发展,扎实抓好省委部署的“四件大事”,加快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将其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到整个成渝地区,与重庆携手唱好“双城记”。二是“支”与“翼”的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四川的空间布局,主要是“一轴两翼”,与“多支”紧密相关。要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带动,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做强连接成都与重庆主城区的轴带,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要以宜宾、泸州为带动,强化川南经济区与渝西的协同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南翼跨越;要以南充、达州为带动,推动川东北经济区与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北翼振兴。三是“区”与“圈”的关系。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我省划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这“五区”有部分区域虽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但在发展中决不能当“圈外人”,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通过功能协作的方式,主动加强配套服务,紧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记者: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如何避免“零和游戏”误区,变竞争关系为协同关系?

廖祖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双核型”经济圈,长久以来存在着成渝双核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成渝双核实现由竞争关系向协同关系转化,应重点抓好双城的差异化、一体化和协同化促进工作。

建设四大共享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协作示范园区,提升成渝双城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打造产业共享平台;针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大科学装置等合作项目,构建成渝双核政府和企业参与的融资新模式,打造融资共享平台;推进成渝双城数据要素一体化配置,在双城产业发展以及科教、医疗、就业等领域实现数据共享,打造数据共享平台;以成都、重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快促进生产要素在成渝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高效集聚,打造市场共享平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织密成渝双核快速交通路网,共同谋划推进一批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联网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探索共建组合港,联合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一体化政策体系。成渝双核应加强土地、财政、税收、投融资、人才引进、区域创新等优惠政策对接,消除两地政策极差,避免低端恶性竞争。

记者:如何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释放经济圈“红利”?

廖祖君: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以新的合作空间开拓为有效载体,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条件,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产业共兴、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共促、要素共畅。

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协同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土地利用管理协同机制、区际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和市场一体化建设机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加快打造成渝轴线经济带、沿江经济带、渝遂绵涪江经济带、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新区、泸内荣永川渝合作示范区等协同发展平台。加快实现毗邻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推动区域交通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加快推进“通勤圈交通系统”建设,支持毗邻区域组团路网建设,打通现存交界地区的“断头路”。建立统一的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探索建立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用能权、碳排放权跨省市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实行高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互认制度。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统筹布局产业协作带、产业配套区、产业转移园和产业新区,推动区域之间形成产业联动、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对接,建设跨省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加快纳入平台办理,率先实现川渝毗邻地区同城化“一网通办”。

记者:如何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许彦: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是实现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突出生态保护的优先地位。要通过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从生态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在成渝地区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标准,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监督和治理,特别是在川渝毗邻地区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督察、协同督办整治跨界生态环境问题。要统筹利用生态环境空间,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共建岷江、沱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川渝地区的生态安全。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城市的功能定位,要依托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四川产业优势,依托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以成渝两地为核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构建新的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城市群能级提升。强化政策支持和区域协调。从政策层面上讲,要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打造长江流域协同建设生态屏障的新格局;积极争取优化产业结构配套的财政、降税等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从区域协调层面上讲,进一步突出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对整个川渝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重点节点城市的发展能力。

记者:“圈”中的各地如何借战略契机提升地方品质?

许彦:地方品质体现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特征,是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新时代地方综合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地方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取决于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

创新定位。要充分发挥各城市差异化的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明确各地“根植性”的创新定位,以驱动形成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在某一领域形成突出优势。环境营建。要着力提升地方宜居水平,大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聚集于川渝之地。要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营造各产业的发展场景,构建新经济发展平台,让各地成为人才实现梦想的理想之所。要着力落实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制度改革,将创新与现实生产力提升相融合,实现人才贡献与市场价值相匹配。人才培养。要吸引、建设好各类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院所等,统筹优化布局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区域高新技术和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各地区人才孵化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和支持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发展预期,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责编/王兆伟)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