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发挥区位优势 川渝携手联动发展 ——专访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许彦
2020-08-21 16:4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范吴瑕   本刊记者   舒小铃

新时代,新征程。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既要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又要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率先突破。成渝两地山水相连,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两地应如何丰富合作内涵,实现差异化融合发展?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许彦。

做强支点  形成成渝发展新局面

记者: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了成都作为极核和各区域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这对成渝两地融合发展来说,有何深意?

许彦:成都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这既要求成都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提升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经济承载力和创新力,也要求成都增强对全省发展的引领作用和与重庆的联动作用,带动和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四川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区域。虽然成渝“双核”GDP已破万亿元,但其他城市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的次级城市相比,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水平均相差甚远。为此,进一步明确各市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加快特色产业集群聚集生根、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也是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的核心城市,既要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协作,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不断提升特色要素集聚能力。要着眼于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次级支撑,大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空间资源供给,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聚中心、区域物流枢纽、国内外开放平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对于十三个重要节点城市而言,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其在通道、产业、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协作职能。尤其要注重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在省内构建“极核带动、干支联动”的网络化区域产业协同体系、要素支撑体系、开放通道和平台中,增强与极核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联动效应和协同能力。

加强产业协作 释放产业集群效应

记者: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四川和重庆该如何发挥优势,实现两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许彦:党的十八大以来,川渝两地均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四川已初步形成以“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发展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庆则紧抓大数据智能化,迭代升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路径已基本成型。川渝两地产业合作发展符合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合两地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夯实和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从产业规模来看,川渝两地产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丰富、基础实力雄厚,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已成为国内优势产业,在国际上也有较强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现实要求。川渝两地相关产业虽有部分重合,但由于基础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发展优势不同,其产业合作的机会远大于竞争。当前,四川产业集群的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大企业数量少仍是主要短板,如四川规上工业企业数仅为广东的三分之一。为此,川渝两地要深化企业合作,加强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能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川渝地区应在提升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链结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优质要素有序流动。如电子信息产业,要避免低端无序竞争,要统筹布局高端、中端、低端产业环节,要统筹重点项目的空间结构,实现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优化、优化中提升价值链的发展新格局。以现代金融业、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着眼于优化整合川渝两地市场、提升内需支撑。要以成渝两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为重点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发展以线上线下相融合为主要特点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优势。

从创新来看,川渝两地要充分发挥“新基建”的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牢牢抓住川渝两地共同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以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为契机,合力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川渝,做实科技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加快推动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建设和技术转化,不断提升成渝西部科学城的辐射作用,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创新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成渝两地和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基建”创新发展示范区。

先行先试  深化毗邻地区合作

记者:四川省6市17县(市、区)与重庆市13个区(县)毗邻,具有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特点,该如何打破行政壁垒,通过“一盘棋”布局深化联动发展?

许彦:川渝毗邻地区有800多公里的接壤线,推动毗邻地区深度合作、一体化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比如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模式的“试验田”,其借助于四川达州、重庆万州和开州的毗邻优势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通道优势,为实现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实践支撑。

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打破行政区域利益壁垒。在示范区、先行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要着力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导向鲜明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立足于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尊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着力深化区域经济联系,深耕产业链优化布局,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让企业家、商会、行会等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制定中,大幅提升市场主体的区域发展话语权,营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氛围。

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要立足于构建内陆开放战略新高地。川渝毗邻地区是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重要支点和通道,要依托成渝两地,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形成通道相联、枢纽相通的格局,共同打造“双循环”格局下的通道平台和开放枢纽,在探索发展通道经济中形成新利益体,推动形成开放合作的新态势。(责编/蒋筱青)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