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驻村工作队】向着“花园式村庄”再出发
2020-08-21 16:2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范吴瑕

“到村第一天,入眼便是低矮的泥坯瓦房、破旧的门楣以及随处可见的垃圾……”刚入村的“下马威”并没吓退谢成刚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反而让他们坚定了帮扶攻坚的决心。两年前,50岁的谢成刚与其他5名帮扶干部从成都、绵阳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扶贫工作。看着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原来贫穷落后的彝家山寨变身成美丽的“花园村庄”,队员们心里美滋滋的。

“电商+”模式 走出村民致富路

刚到村上时,驻村队员们每次到贫困户吉克约哈木家中走访,她都要拿出半背篼核桃给队员们吃,但队员们总舍不得吃。核桃那么贵,怎么不拿去卖呢?队长谢成刚有些纳闷,后来才知道,核桃在庆恒村产量非常大,但因为销路不畅,价格甚至低到每斤0.5元。

核桃的“贱卖”,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块“心病”。如何才能把核桃价格提上去?驻村工作队有了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庆恒村村民增收致富的计划。

“刚开始也不懂电商,队员们就到成都、眉山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学习,慢慢地对电商有了初步了解。”回村后,谢成刚和队员们开始着手建立电商服务站,不仅搭建起“昭觉小桥网”,在网上推介农特产品,还自主创建了“乌坡老树核桃”等品牌。

“彝家的圆根酸菜、土鸡蛋都能在平台上购买。”队员景佳龙拿出手机边打开平台边补充道,“再过半个多月,庆恒村的核桃就要大量上市了,到时我们也会上架新鲜核桃。”

搭乘互联网的东风,“乌坡老树核桃”品牌打响了庆恒村电商第一枪,连年滞销的核桃成了“抢手货”。电商服务站运行一年多来,仅新鲜核桃就卖出了6万余斤,原来卖0.5元一斤的核桃,电商服务站的收购价在3元~ 5元,直接为村民增收10多万元。

现在,吉克约哈木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核桃卖不出去了,她算了算,今年卖个两三千元不成问题。依托电商服务站,庆恒村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老百姓销售黄芪、荞麦面等农特产品。“接下来还将与商超合作,打造多元化的电商服务站。”谢成刚谋划着。

成立专合社 聚合力量发展产业

电商平台的成功,更加坚定了谢成刚和队员们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发展核桃产业为突破口,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开始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庆恒村传统农业结构单一、产值低的问题。景佳龙马不停蹄对金银花种植开展前期调研和考察;王帝森是绵阳市盐亭县下派的农业技术人才,他用专业特长,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种植黄芪……目前,庆恒乡已种植金银花近1000亩、黄芪100余亩。

景佳龙说,金银花、黄芪的种植已经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收益。村民阿牛体克指着自家种的3亩多黄芪开心地说:“1亩黄芪能赚2500元,我这3亩多黄芪至少就能赚七八千元。”

产业有了,但如何发展壮大呢?建立专合社,既能提高品质,又能打响庆恒村的品牌。在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酿酒专合社、种植专合社相继成立。“每家村民都是社员,酒厂生产的白酒已经畅销周围乡镇和临近几个县,而酿酒的酒糟就用来养牛,养牛产生的粪便又成为核桃树最好的农家肥。”谢成刚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都顺利发展起来。

一天天变好的日子让村民马海曲一看到了发展希望。2019年,马海曲一返乡成立了“阿一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村民发展猪、牛、羊养殖。“我家有20多头牛、30多头羊,还有几十头猪。”马海曲一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不愁销路、不愁价格,“电商+专合社”的运营模式让村民们发展产业没了后顾之忧,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2019年,庆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这让队员们感到特别欣慰。

文化植根 打造“花园式村庄”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振兴乡村?谢成刚清晰地记得,当工作队第一次提出“花园式村庄”的建设理念时,庆恒村的村干部和村民都露出疑惑的目光。在道路两旁修建花道、将彝族文化融入房屋的风貌改造中……这些设计方案让村干部和村民眼前一亮,但如何改变村民原有生活习惯以及建设资金来源等难题又让一些村干部没了信心,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咱就从环境卫生抓起。”队员们和村干部一起,自制积分评分“小卷”,将“洁美家庭”、控辍保学等评分项列入其中,帮助村民改善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村民吉约秀英家让王帝森印象深刻:“为了让她明白怎么做才能打造‘洁美家庭’,我常常边讲边帮她收拾。现在去她家,地上铺着瓷砖,被子、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再也看不见散乱堆放的柴草、锅碗瓢盆。

越来越好的人居环境让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和驻村队员们建设“花园式村庄”的信心倍增。“将彝族文化根植于村内,发展民宿,让游客在庆恒村能一年四季都看到花。”谢成刚说,“花园式村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丰富村庄内涵,村上还专门成立了阿依几几彝绣工作室,既能展现彝族文化又能让彝族服饰走出去。

如今,庆恒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一片人美、家和、业兴的景象,村民阿牛子者率先建起了民宿,他还憧憬着乡村旅游发展后的美好生活。(责编/陈贤凤)

观察手记:
谢成刚有一个彝族名字:呷西觉罗。在庆恒村,6名驻村队员都有自己的彝族名字,两年多的驻村生活,他们渐渐习惯披上查尔瓦,与村民在一个盆里喝彝族酸菜汤,一个荞麦粑粑分着吃。这些生活的点滴、工作的感悟被谢成刚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太阳照亮大凉山》,朴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动人。他在小说手记中写道:“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是冲锋陷阵的勇士,苦过、累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想为脱贫攻坚留下点什么。”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