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疫后反思 创新提能 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20-08-03 15:24来源:成都《先锋》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 邓涛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提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向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发出了动员令和宣言书。站在“两个大局”交汇的新阶段,肩负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的光荣使命,市委深入开展创新提能年活动,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干事创业、提能赋能强化了方向感、深化了方法论。

创新理论武装体系,提高政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政治能力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也为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委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系统学习新思想,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和市委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坚持分类研究新思想,围绕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工作提出的7个方面重大要求,先后召开7次市委全会,专门召开新经济发展、社区发展治理等大会。坚持对表贯彻新思想,建立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制度,出台专门意见坚决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李春城恶劣影响,扎实做好蒲波、彭宇行等“以案促改”工作。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提高“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

一要加强思想淬炼。这是基础任务。最重要的是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常学常新、深学细悟中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真正“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加强政治历练。这是重要载体。把参加党内政治生活当作必不可少的事务,以积极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不马虎对待任何一件党内政治生活的事情,乐于开展红红脸、出出汗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擦亮初心使命的底色。

三要加强实践锻炼。这是根本途径。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观察分析形势注重把握政治因素,谋划推动工作注重突出政治导向,处理解决问题注重考量政治影响,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实现政治效果、发展效益、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

创新城市工作理念,提高战略转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全面开启了发展路径的理念变革。
市委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整合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积极构建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共同体,高起点建设西部科学城、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载体。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城市格局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坚持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营造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宜居环境,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大力建设“三城三都”,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坚持共享发展,主动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市委持之以恒推进“三转一提”,推动干部队伍精神状态、作风能力发生显著变化。但转变思维理念不是一蹴而就,仍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一要提升战略领悟深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不能只作简单的套用,而要充分内化于心,改变思维定势、摆脱思维束缚、提升思维层次,把战略考量转化为工作逻辑。

二要提升政策转化精度。善于找准从指导意见到实施意见再到工作方案的转化路径,特别是在具体执行中,要把案头工作做扎实,把具体情况搞清楚,做到“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

三要提升项目策划效度。深入细致地研究,研判清楚什么样的项目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再科学确定主体项目和分支项目怎么布局,确保重大战略在具体点位上可呈现、可感知。

四要提升制度执行力度。坚决避免选择性执行和表面化执行,把执行到位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和工作品质,做到是不是牵头,都一个样,切实把责任担起来、把工作抓实在,确保制度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提高改革攻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诠释。

市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一系列深刻改变成都发展格局的重大改革创新决策部署。大力开展管理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设置和调整市委社治委、市新经济委等11个特色机构,全面完成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统筹推进街道职能转变、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蓉易办”网络理政平台,全市99.5%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大力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五项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

改革虽然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落实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要继续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实践担当,需要实事求是,错位思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刀刃向内,主动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激烈竞争中拼出一片新天地。

二要业务过硬。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触及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需要专业办法解决。要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新业绩。

三要运用规律。要善于从先发地区遇到的同类问题中寻找经验借鉴,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寻求解决办法,从基层探索和群众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创新开放合作路径,提高协同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国际上,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同各方一道打造“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新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在国内,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远谋划。

市委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机遇,持续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区域协同的效度。从全球来看,我们正全力推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国际航空大通道和铁海联运通道初步形成,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赛事落地举办,成都已经成为新一轮开放前沿。从全国来看,我们正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积极推进“两区一城”起步成势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全面提速,推动成渝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从全省来看,我们正全力推动干支联动协同发展。强化“主干”城市担当,从通道共建、产业配套、资源开发等方面,搭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动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协同发展。

面对新一轮的开放合作大潮,全市各级干部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顺应开放大势、推动协同发展。

一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突出成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善于从顶层设计上抓规划编制,准确定位、系统谋划。

二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一盘棋”理念,聚焦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功能定位,研判区域内的产业方向、产业门类和细分领域,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布局、协同发展。

三要推动要素协同发展。勇于打破行政边界,引导各类要素冲破地域约束和行政壁垒,加快形成跨区域的资源配置,促进供需精准匹配、要素自由流动。

四要推动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创新政策、搭建渠道载体、营造综合场景,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创新赋能。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场景营造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做好新时期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委坚持把社区发展治理上升到加强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高度来统筹,创造性作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决策部署。推动治理体制之变。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充分整合“条条”上的资源和“块块”上的力量。推动治理机制之变。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治理路径之变。一手抓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五大行动”,一手抓治理触角的延伸拓展。推动治理体系之变。构建起权责约束、资源整合、服务供给、社区人才、诉求响应、矛盾化解6大体系。

市委提出把社区场景营造作为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着力点,要求全市干部提升场景营造的“四种能力”。

提高场景统筹策划能力,重点要跳出物化空间的局限。既深耕社区又超脱于社区,把场景放到城市规划的大图景中去考虑,既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去统筹,又按生产要素的特性来策划,既在文化认同上下功夫,也在价值引导上做文章,用“生活+体验+社群”的新业态新模式,营造社区生活新生态。

提高场景政策整合能力,重点要把握场景本身的特质。用场景思维和场景逻辑制定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融合各种元素,呈现整体形态。

提高场景产品发布能力,重点要拓展流量导入的通道。想方设法发现场景、刻画场景、营销场景,让机会和流量相遇,把人气注入社区,激发场景对优质要素的聚集力。

提高场景市场运作能力,重点要找准公共性和经济性的契合点。民生紧紧连着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动力;场景如果能承载好服务,也可以创造效益。要善于统筹民生服务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化运作搭建好中间的桥梁。

创新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化解风险危机的“攻防”策略。

市委始终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服务全局的政治责任和稳中求进的内在要求,推进重点领域防范化解风险攻坚行动,有力确保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冷静研判形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应时而动、相机决策;健全指挥系统,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指挥调度,各专项小组精准高效分类指导;筑牢基层基础,市县乡村4级党组织整体联动,全市3万余个基层党组织快速转入战时状态,迅速动员49万基层力量,开展3轮全覆盖入户排查;注重长短结合,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疫情防控常态机制,抢抓大运会等重大机遇,策划促建牵引性、功能性重大项目。

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国内疫情时有反弹,各类衍生风险不断显现,防火防汛风险压力较大。看风险,不能就风险本身来看,需要观大势、思大局,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系统施策、科学化解。

一要掌握风险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要少坐机关、多走基层,推动风险排查融入日常、现场办公抓在经常,把矛盾问题摸清摸透。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智慧化思维和大数据手段,在偶然事件中揭示必然性,努力做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二要清楚出现风险怎么办,做到应对有方。一方面,要集中精力盯住重大风险,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开始就要亲自上手、掌握节奏、把控局面。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市民普遍关心的痛点问题,坚持审慎监管路径和弹性治理机制,避免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

三要明白化解危机靠什么,做到遇事有底。善于运用市场规则引导社会预期,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沉疴痼疾,善于动员市民群众参与风险治理,激发群防群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防风险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整个城市的常态化组成部分。

四要找准化危为机抓什么,做到稳中有进。一方面抓变道发展,对眼前的情况换一种“打开方式”,跳出路径依赖,寻求新的机遇点。另一方面抓逆向创新,从应对危机的整体方案中发掘机会和可能,结合现实基础和禀赋条件,以二次创业的姿态奔向蓝海。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