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凉山州召开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人才表扬大会 3个扶贫故事见证老乡摘“穷帽”
2020-07-29 11:32来源: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徐湘东

7月28日,凉山州委、州政府召开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人才表扬大会,对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等10个“十佳综合帮扶工作队”、刘维等10名“十佳帮扶队员”、王坤等500名“优秀帮扶队员”、黎斌等100名“优秀攻坚队员”、王祖兴等50名“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表扬。

作为“凉山州十佳帮扶队员”,金阳县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四级调研员郑伟,通过一个人、一颗土豆、一个约定这3个故事,从个人思想、产业、移风易俗等方面,讲述了近几年当地的变化。

一个人
贫困户从精神上“站”起来

2017年,通过专业安置,郑伟来到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同年12月,他作为扶贫干部来到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任党委副书记。

“眼神都是迷茫的。”他说,当时乡里有个叫俄日打的贫困户,很爱喝酒,每天一睁眼就拿着酒瓶蹲在墙角晒太阳,活也不做,工也不打,田地都被荒废了。

郑伟想,这种情况,无论给多少钱、多少帮扶政策,只要精神上“站”不起来,俄日打就不能走出贫困。于是,他主动与俄日打结成帮扶对子,一遍遍讲扶贫政策,宣传“扶贫不养贫”;每次到村,首先就去俄日打家。逐渐地,俄日打有了脱贫致富的愿望。

不过,俄日打还是担心,自己一没钱,二没技术,观念上有了转变,但具体怎么操作才能摆脱贫困呢?对此,郑伟告诉俄日打,没钱有扶贫信贷,没技术有农机专家免费上门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劝说教育,俄日打在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不仅戒了酒,还在土地上种起了乌洋芋和玉米。“只要地里有了收获,心里便有了盼头。”此外,俄日打还在塑料厂找到了一份工作,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

郑伟说,只要贫困户在精神上“站”起来,就能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走出来,靠双手摘掉“穷帽子”。

一颗土豆
从自食产品变成畅销商品

郑伟说,在马依足乡,特别是迷科村,大部分村民都依靠乌洋芋的种植来维持生计。乌洋芋,即有着紫色外皮和肉的土豆,有着丰富的花青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苹果的10倍,一般商场很难买到。不过,在当地,这种土豆因为量大,卖不了一个好价钱,大家并不把它当作一个好东西。

但在郑伟眼中,乌洋芋却是个脱贫致富的宝贝。他带着帮扶工作队,注册了“迷科乌洋芋”商标,还为“迷科乌洋芋”申请了“四川扶贫”标识,从此,当地的乌洋芋走出大山,走进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商超,成为抢手货。

此外,他们还在各大电商平台开了网店,并开了两家线下专卖店。为了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郑伟为乡上争取到了150多万元资金,引进了分级洗选设备,并建起了20万公斤储量的冻库。为保障村民收益,他还自掏腰包,为村民买了农业保险,乡上的种植大户们,即使遇到天灾也能保证基本收益。

一套“组合拳”下来,当地的乌洋芋从自食产品,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每公斤售价在7-30元不等。长在深闺无人识的山药蛋,一下子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在乌洋芋产业的带动下,2019年乡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40元,较2017年增加了4220元。更可喜的是,当地村民有了产业支撑、电商支持、保险兜底,致富的道路更宽也更长了。

一个约定
禁止铺张浪费和丧事杀牛

“少则5头,多则几十头,真的很浪费。”郑伟说,当地历来有老人过世杀牛的传统。家中有老人去世,家庭成员会杀牛来招待客人,而客人也会牵牛上门随礼。一场丧事花销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很多家庭为此背上了巨额“回礼债”,不少家境不错的家庭,也会因为办丧事致贫。

了解到情况后,郑伟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铺张浪费和丧事杀牛,并规定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同时向村民们大力宣传厚养薄葬新风尚。

2018年2月,贫困户吉鲁努古父亲去世,准备杀牛厚葬。郑伟说,村“两委”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进驻他家,帮助办理丧事,阻止其亲友牵牛上门随礼,也劝说他们不要杀牛招待客人。最终,一场丧事办下来,吉鲁努古只花了8000元。

随后,乡上将吉鲁努古树立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并把他家治丧经过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大家向先进看齐。在这种氛围下,村民慢慢形成了勤俭致富的好风气,再也不铺张浪费办丧事。

扶贫3年来,郑伟走乡串户穿烂了11双鞋,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资金900余万元,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乡里的贫困发生率从32.5%降为0.9%,贫困村全部退出。

众志成城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会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说,凉山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制定实施23个扶贫专项,汇聚东西部扶贫协助、各级对口帮扶等资源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群众从吃穿犯愁到吃穿不愁、从人畜混居到新村新寨、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大凉山在实现社会制度跨越千年的基础上,正在实现社会文明的时代跨越。

在凉山脱贫攻坚这场大考已接近交卷,到了最后冲刺决胜的历史关头,表扬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要激励全州上下,筑牢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心、强化担当作为、保持战时状态,众志成城夺取脱贫攻坚收官全面胜利,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