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我在对坡村的1033天
2020-07-07 14:5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王瑶

2019年1月5日晚,我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询问后才得知,他是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对坡村三组最上进的贫困户——苏崇凯。

“我做了三支笛子想送给你,谢谢你之前在对坡村对我的帮扶。”苏崇凯在电话里说,之前他到城里来卖笛子时不知我上班的地方具体在哪里,晚上才想起有我的电话号码。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

2015年8月31日,我到对坡村报到,成为一名第一书记。2018年6月29日,我返回原岗位工作。在那1033个日夜,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感动。而在离开半年多以后还能收到这样的心意,我觉得之前做的一切都很值。

一堵墙和一首歌

这堵墙和这首歌,我不止一次跟人说起过。虽然那堵墙在我去对坡村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一类始终怀抱感恩之心、努力靠自己脱贫致富的贫困人员。

2015年上半年,苏崇凯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改造完成后,识字不多的他在自家墙面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好”几个大字。又因为不会画五星红旗,所以画了两面小旗子和一颗星星代替。

“内心很震撼,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贫苦农民在接受党和政府帮助后,发自肺腑的感谢。”这是我第一次走访苏崇凯家,看到这面墙后的感受。和很多文化水平高的人相比,没多少文化的苏崇凯表达感谢的方式更质朴、情感更强烈。

赠送喷雾机、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申请蚕种补贴……为帮助苏崇凯发展产业,我和村干部、农技员鼓励、支持他栽桑养蚕。从2015年至今,他每年通过栽桑养蚕就能获得1万元左右收入,顺利脱贫。

“如何利用农闲时间获得更多收入。”脱贫之后,苏崇凯自己也在思索。几经考量,爱好吹笛子也会做笛子的苏崇凯决定:利用冬季无法养蚕的时间,制作笛子到城区售卖。

以前,每次去苏崇凯家走访,听到最多的便是他吹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好》。在那些纯手工制作的笛子上,他也会歪歪扭扭地写下“内江好”“共产党好”这样的感恩字样。

而那三支送给我的笛子,除了这些字样外,苏崇凯还特意加上了“送”字。每每凝视这个“送”字,我都觉得这是他给我颁的奖,非常开心。

一个标签和一朵花

定制印有“对坡村土特产”字样和二维码的标签、制作“对坡村土特产”宣传海报……2017年,为了让对坡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同步增收,我想到利用电商平台售卖对坡村鸡、鸭、桃子等土特产的办法。

“自己就像是搞传销的。”刚开始的那阵子,我和其他村干部经常这样开玩笑。因为我们逢人便会推荐对坡村的土特产,并请他们扫码关注。

2017年,我在上班的东兴区委机关综合大楼门卫室张贴了一张“对坡村土特产”宣传海报,至今仍在。返回原岗位工作,每天去门卫室领报纸时,我总会忍不住看它一眼。

回想起2017年卖出去的上百只家禽、数千个鸡蛋和几万颗桃子,还是让我收获了一些成就感。因为每卖出一个蛋或者一只家禽或者别的什么土特产,都意味着农户和我们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

于我而言,2017年开始销售土特产之后,我更能体会到农民伯伯将一年辛苦换成钱之后的喜悦。

2017年9月至12月,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以格桑花作为关键词的内容,它们记录了我在村办公室门口撒的格桑花籽从出土到开花的全过程。
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种下它们的我,希望对坡村的所有人,都能幸福。

一朵伞把菇和一把蒲扇

我曾多次告诉过别人伞把菇和蒲扇的故事,但每次还是忍不住会红了眼眶。

按照相关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全脱产驻村。因此,在那1033个日夜,我的吃住被安排在离村办公室不远的村支书家。2015年秋天,某天吃饭时我无意中提到喜欢吃伞把菇。第二年夏天,当村支书家找到第一朵伞把菇(学名叫鸡枞菌,特点就是越新鲜越好吃)时,便默默地给我留了起来(当天我外出办事不在村上)。

第二天中午,我便喝到了伞把菇鸡蛋汤。村支书的女儿用开玩笑的语气告诉我:“昨晚我就想吃了,爸爸说要留着王书记来了再吃。”当时,我就湿了眼眶,只能不停地说“谢谢”。

人的味蕾记忆或许真的跟情绪有关,在那之后,我总觉得所有的伞把菇都没有那天的美味。

跟这朵伞把菇一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把蒲扇。

那是2016年的一个夏日,我和农技员骆站长一起下村走访贫困户。路过党员贫困户苏明贵家时,他爱人雷淑秋瞥见我,便从家里冲出来使劲帮我扇扇子,边扇边说“王书记你太辛苦了……”,还执意让我带上她手中的蒲扇接着去走访(尽管最后我没要)。

“王书记,说明你工作做得好,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跟我接触不多的骆站长当场发出感叹。

这个场景也一直记在我心里,每次想到都觉得感动又惭愧。感动,是因为这份简单直接的善意;惭愧,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事实上,我只是按照家家户户都要有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们争取到了一个“龙虾+鱼立体养殖”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具体的养殖还是靠他们自己……

1033天,经历了不止两个四季。这些日子里,对坡村的便民路从无到有,新村办公室从无到有,健身舞蹈队从无到有,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与之相反的,是贫困村的“帽子”从有到无,贫困人口数量从有到无……这些变化,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7年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坡村成功“摘帽”;2018年,对坡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2019年,新的驻村工作队所做的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如今,对坡村村民的生活,正像那摇曳的格桑花一样——多姿多彩,散发出满满正能量和幸福的味道。(作者单位/内江市东兴区地方志研究室)(供图/内江市东兴区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