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农文旅”产业扶贫啃下“硬骨头”
2020-07-07 14:5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李伟 魏世民 王军利

丙乙底村位于凉山州金阳县,平均海拔3200米,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以来,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党组先后3批次委派6名党员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以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和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造血”和“输血”并举,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在丙乙底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文旅”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粒苦荞,种出高山农业发展新效益

“以前,一亩苦荞只能卖1000多元,现在公司开发了苦荞茶,让我们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农户海来瓦且说的正是引进投资企业打造的农特新品——“波洛云”系列文创产品。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扶贫干部利用自身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优势,大胆创新,在集体经济框架下引导成立“金山旅投商贸”全资子公司,负责“波洛云”品牌运营,与引进的环太苦荞公司合作,利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司先进工艺”的优势,开发出“波洛云茶”等特色农产品,使每亩苦荞收益增长到4万元左右;同时,对大量剩余的苦荞壳与中草药进行配方再利用,创建了“波洛云枕”品牌,极大提升了苦荞的综合经济效益,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奔康。

今年以来,公司开发的“波洛云”系列文创产品预估销售额可达50万元,每户村民能分红近1800元。

一根绣针,织出彝族文化新服饰

“彝族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彝绣发展历史久远,我们公司投资150万元建立妇女培训基地,主要开发彝绣文创产品,有效拉动当地妇女就业。”成都可沐科技公司负责人说道。

着力打好文创牌,助力讲好彝族什拉罗文化、沙玛文化、波洛云海、狮子山等文创故事,不断引进企业研发文创产品,探索发展“打工不离家,闲暇就绣花”的新模式,让以家庭为主的零星刺绣工艺品向市场化、标准化发展。成功引资建设彝绣工坊妇女就业中心,集中培训彝族妇女裁剪、刺绣等技术,并采取“公司技术指导+绣女+线上线下销售”合作模式,有效带动200多名妇女在家计件就业,培训人员超300人次,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同时,扶贫干部对接北京服装学院,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裁剪技术,融合彝族服饰特色,通过淘宝专卖店、微信公众号、网红带货等营销手段获取了大量订单。目前,“波洛云枕”“云衣霓裳”等40余种彝族特色商品已走向市场,形成了持续的“造血”能力,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摸索出一条新路径。

千顷花海,激发彝区乡村振兴新活力

“连着三天,索玛彝苑平均每天收入1.5万元,三天就是4.5万元,比以前打工一年挣的钱都多。”丙乙底村返乡创业贫困户俄地洛则开心地说。索玛彝苑是扶贫干部引导帮助下开办起来的特色餐饮店,2019年日均纯收入达到600元,今年索玛花文化旅游节当天最高营业额达到1.5万元,有效带动邻里乡亲开分店,共同走上致富路。

依托当地10万亩索玛花旅游资源,助力办好索玛花节,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扶贫干部先后邀请25批近100家商(协)会、企业赴金阳投资考察、旅游观光,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瞄准乡村旅游逐渐兴盛所带来的餐饮市场,不断延伸旅游服务产业链,引导当地农户开办彝乡民宿10家、特色餐馆5家,帮扶30余人“先富起来”,激发了农户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

积极探索集体经济下设公司的发展模式,分置产权和经营权,通过招引社会资本,增强集体经济活力,仅“波洛云”系列品牌运营费可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万元,乡村旅游让当地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种植黑苦荞、发展彝绣和开办餐饮民宿成为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农文旅”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目前已覆盖全村242户,带动创业100余人。2019年,该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0万元,所在乡镇获得首批“大凉山优秀旅游特色小镇”称号,2020年获得“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殊荣。

丙乙底村只是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该局在省外连续组织产业扶贫专题活动,把贫困地区需要的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康养、中药材加工等行业企业请进来,把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及投资优势宣传推广到上海、广东等地,引起了商界的广泛关注,成功签约重大产业扶贫项目633个,投资总额达1560.07亿元。(作者单位/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供图/金阳县摄影家协会)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