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服务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0-07-01 16:50来源:成都《先锋》

许彦

推进成渝地区服务业协同发展既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动力源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要求,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和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四个维度,探讨了成渝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

服务业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比较优势的转变,成渝地区部分成本导向的产业链竞争力正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类产业外迁力度正在加大,这既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加快产业链升级步伐提出了新要求。从全国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已日益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和服务业需求,服务业正引发新业态、新模式革命,这也成为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的最重要推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源。

近年来,成渝地区服务业发展迅速,2019年四川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9%,服务业占GDP的占比已超过50%。但与全国相比,成渝地区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如,我国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15年已突破50%,而同期四川仅为47.2%;且四川服务业增速长期低于第二产业,而全国服务业增速却比第二产业高1.3个百分点(2012年-2018年);重庆服务业增长速度虽较四川略快,但截至2018年,其占GDP的比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其他3个直辖市,存在明显差异。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经济服务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浪潮中,服务业发展水平常被视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2019年,四川和重庆的GDP合计近7万亿元,占全国的7.02%;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城镇化率已超过50%,重庆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8年达到了65.5%,同期成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73.12%。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程度来看,成渝地区服务业都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最大挑战,成渝地区产生核心城市与次级城市巨大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渝地区多数市州的经济发展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缓慢、低端化明显,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难以有效融合、自主升级,经济效率相对较低。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这对成渝地区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在经济发展初期,受制于工业集聚发展要求,服务业常常集中在同一个城市。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涵和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其规模不断扩张,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资源要素价格上升,对要素价格敏感的部分制造业必然需要向其他城市转移。由于产业链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可能在时空中形成错配。因此仅依靠一个城市的内部空间难以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长期的共同集聚,而这正是城市群需要推动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

可见,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进程、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于缩小成渝地区区域差距意义重大。一是加快培育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成渝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善问题较突出。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态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性租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服务也尚属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相关规范尚不完善。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着力于从政策措施上补短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从制度上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二是以优势产业链为载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均为成渝地区的优势产业,产业链发展基础好、空间分布广、产业链区域转移快。在今年疫情冲击下,四川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体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应加快优势产业链在城市群中的合理布局,以此为依托,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各经济区,如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要统筹规划推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区域产业链、供给链、服务链融合互动升级。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四川是农业大省,成渝地区部分城市特色农业仍是其主要产业优势。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成渝地区提升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住农产品供给、农村经济和农村就业的必然选择。

以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为契机,推进服务业开放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服务业开放发展也是成渝地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正在增强,但我国服务业开放方向和格局不会变。正如近期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要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构建监管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从全国来讲,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在1982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15.3%;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已上升为68.1%,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而成渝地区地处内陆,开放度相对较低,面对全球市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提出,成渝地区迎来了新开放格局带来的发展红利,也为服务业开放发展、提质增效创造了历史机遇。西部陆海新通道拉进了成渝地区与东盟的距离,也将成渝地区变成了长江经济带对接欧亚、联通“一带一路”的枢纽,使成渝地区更深地融入了国际贸易新体系,为成渝地区服务业开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推力。

成都和重庆均是国家确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城市,重庆是我国西部仅有的公、铁、水、空物流资源兼具的城市,资源要素齐备,各运输方式的内陆开放平台齐全;成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拥有内陆第4个铁路口岸,是继北京、上海后第3个获批建设双机场的城市,货邮吞吐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两个核心城市要合作的领域不仅仅是打通物流通道,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成渝地区成为西部乃至中国的物流效率高地,并以此引领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业集聚发展。因此,抓住开放机遇,推进服务业开放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合理布局物流枢纽和节点,在川北、川东北、川南地区形成与成渝对接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业。二是培育、扶持、整合市场主体。当前从通道物流运营服务来看,目前多式联运经营人还没有全程运输服务能力,多式联运基本属于各运输方式、多参与主体各显其能、多方组货、分段委托的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式联运经营主体,难以满足多式联运经营人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和高效化服务的需求;从服务业企业和人才来看,成渝地区较大的服务企业多分布在传统产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龙头企业较少,服务业人才中拥有国际视野、复合背景的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培育、扶持、整合市场主体应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三是推进金融服务支撑。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提供包括结算、融资、质押、担保和信誉管理等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务,丰富实体企业贸易融资工具,着力打造“物流+金融+商贸”服务业开放发展的生态圈。四是营造服务业开放发展的营商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逐步向规则制度型转变”,“支持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这也要求成都、重庆等地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市场监管模式、金融服务模式、政务服务模式等,构建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制度保障。

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赋予了服务业发展的新内涵。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推进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特别是成都、重庆均提出了发展新业态的方向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今年的抗疫过程中,体现新业态新模式的生活性服务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维护了居民正常生活,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同时也体现了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

当前,国家明确提出开展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特别是大数据中心、5G等的建设,为企业打造在线服务平台、改造服务链、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创造了巨大机遇。对于成渝地区中小城市来讲,更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一次历史机遇。为此,应着力构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统一大市场,破除阻碍其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应合力构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平台建设应统筹施策,要防止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相关数据资源平台,成渝两城应合力打造数字资源中心,并与其他各城共同搭建共享平台,为新服务业提供内容更为充分、使用更为便捷的数据基础。二是应合力打造供应链和服务链,推进成渝地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进程,促进了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上下游联动。三是形成统一的监管体制和产业发展标准。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应通力合作,在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消费信息评价体系、诚信维权体系等方面加快形成相对统一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建立统一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行业标准,为后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