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空山战役的前前后后
2020-06-09 14:5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谢海彬

空山,因石灰岩地质结构,溶洞较多而得名。这里地处川陕边界,距通江县城200余华里,海拔2100余米,北接陕西南郑、西乡、镇巴,东经竹峪可达万源、城口,南至通江、巴中,西达南江、广元等地,为川陕要道隘口。20世纪30年代初的空山战役曾在这里打响。

1932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转战三千里,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越秦岭,翻巴山,挥师入川。从12月25日起,通江、南江、巴中县城相继解放,红四方面军总部及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进驻通江城,迅速拉开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大幕。

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迅速占领通、南、巴地区的重大胜利,极大震惊了国民党政府。蒋介石连续电示四川各派军阀立即停战言和,共同对付红军,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军阀暂时停止了川西混战。1933年1月27日,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企图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萌芽之中。田颂尧就职后,随即将其在川西参加混战的部队大部分东调,从2月中旬开始,以38个团近6万兵力,组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三路围攻”,妄图一举把红军消灭或逐出在川陕边境。

红四方面军总部根据当时敌我双方兵力情况和川北山高路险、易守难攻的地势特点,以及自己战线过长等情况,决定采取收紧阵地、集中兵力、适时反攻、重点突破、迂回包围和穷追猛打的作战方针,以打破敌军之围攻。 

1933年2月12日,田颂尧部开始出动,随即控制了巴河右岸地区。2月18日,田颂尧部左、中、右三个纵队向巴河左岸全线发起攻击。到3月18日的第一阶段作战中,田颂尧部先后占领巴中、南江二城,但付出了伤亡近8000人的巨大代价。红军主力则在北起贵民关,南沿官路口、观光山、大明垭、杀牛坪到得胜山一线阻击,又由得胜山向东北沿麻石场、龙凤场、竹峪关一线占领新的阵地,继续阻击敌军。3月下旬到4月25日,战局呈现对峙状态。4月26日开始,田颂尧部又全线发动猛烈进攻。红军为集中兵力,诱敌再进,4月29日主动撤出通江城,再次收紧阵地至平溪坝、鹰龙山、鸡子顶、九子坡一线。田颂尧认为红军退出通江后已“溃不成军”,狂妄地声称消灭红军已“不过指顾间事”,再次组织全线进攻。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战斗,红军虽已退守到方圆不及百里的狭窄地区,但战线大大缩短,主力已全部集中。田颂尧部则连遭打击,伤亡逾万。其冒进到空山坝附近的左纵队不仅过分突出,与位在通江地区之中、右两纵队间的空隙加大,而且粮食补给十分困难,连日杀马充饥,士气更为低落。红四方面军总部认为反攻时机已基本成熟,决定集中力量采取断敌后路、分割包围的战术实施反攻。

5月15日晚,红军反攻作战开始,一举占领竹峪关西北之炮台山及佛爷山、亭子庙等险要阵地。16日,此处敌军全线崩溃,退出竹峪关。红军乘胜追击60余里,毙、伤、俘敌800余人。5月17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空山坝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立即集中主力歼灭冒进至空山坝以南田颂尧部左纵队9个团。5月20日晚,红军冒雨由空山坝西北通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秘密插入敌军侧后。21日拂晓,进至空山坝西南之敌,突然受到红军将士的猛烈攻击,军心立即动摇,红军乘机向敌军正面和右翼发起猛攻,将田颂尧部左纵队9个团分割包围于空山坝以南之余家湾、柳林坝地区。经三昼夜激战,至24日,敌军惨败,大部被歼。随后,红军在赵光岭、麻石寨、乌龙垭分别击溃敌军4个团。

田颂尧部左纵队遭此歼灭性打击,全线崩溃。得知左纵队惨败的消息后,田颂尧部中、右两纵队军心动摇,全线溃败,仓皇逃跑。红军各部乘势猛打,大获全胜。田颂尧部四个月以来所占之地,仅十余日即被红军全部收复。

空山战役,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立足和转折之役,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此后,川陕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到纵400余里,横500余里,东起城口、万源,西至嘉陵江,南起达县、渠县,北抵陕西镇巴、宁强,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空山战役留下了许多遗址,散布于今空山镇龙池、中坝、元山等村境内,主要有指挥部旧址、红军80里战壕、“红军洞”等。1983年7月,李先念亲笔题写了“空山战役遗址”,现刻碑立于空山坝中。2015年2月,通江县启动空山战役遗址纪念园保护修缮工程,同年5月全面完成保护修缮任务。修缮后的空山战役纪念园古朴、雄伟、庄严,整个纪念园建设按照“两轴多节点”的布局模式,分为纪念大道轴线、核心区轴线两个核心景区,建有空山战役指挥部旧址、瞻仰大道、李先念铜像广场等8个参观景点。遗址纪念园修缮竣工开放后,来此缅怀革命先烈、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纪念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如今,空山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喀斯特地貌造就的独特自然景观、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全力决战脱贫攻坚!(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责编/余娜)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