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凝聚决战决胜的四川力量
2020-06-09 11:2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两会聚焦·代表委员热议

这次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激荡着发扬民主、增进团结的主旋律,汇聚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会议期间,四川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着全川9100万各族人民的重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发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献良策、论发展,话收获、谈体会,共商国家大事、共谋四川发展。

脱贫攻坚倒计时 
啃下最后“硬骨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为脱贫工作带来压力。今年还有200多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节奏、大决战状态,立足已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国两会释放出坚决夺取全面胜利的鲜明信号。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精准扶贫“瓦吉瓦”(彝语:好),党和政府“卡莎莎”(彝语:谢谢)。

发布会上记者提问:今年凉山如期脱贫的信心和力量来自哪里?达久木甲回答说:“脱贫攻坚有多难,扶贫干部有多拼。在凉山,活跃着一支天天走村入户,‘狗儿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干部队伍。”达久木甲又讲到了金阳县古梯村集中安置点,马哈莫日卓(音)老人6岁的小孙女说:“家里的萤火虫飞走了,以前的煤油灯变成了灯芯向下的电灯。有了电,奶奶能看有人的戏匣子了。”达久木甲说,灯,意味着光明和希望,它给了贫困山区群众前行的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巧干、齐心干。

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彬所在的长板桥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2016年底前实现了整村脱贫。“通过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真正让贫困群众能致富、不返贫。”余彬建议,加大对凉山贫困地区道路、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政策帮扶力度、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和品牌创建扶持力度,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构筑人民健康屏障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建言如何补齐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短板。

在全国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杨先农看来,疫情防控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这场阻击战,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是党和国家推进治理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杨先农说。

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建议,通过哨点前移、社会参与、信息支持、专业支撑,建立权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可应对未知传染病暴发的,更为敏感可靠的监测预警防控网络。

作为四川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华西医院) 院长李为民建议,除了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与长效机制,还应该构建防控治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可以打造‘平战结合’的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运行模式,综合性医院完善负压病房、负压担架、负压救护车等设施设备的配置,保障‘战时’收治床位快速拓展、设施设备快速到位,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李为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建议,根据疫情暴露出的问题,结合现有法律法规中的空白环节,可以在现行立法中加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条款,并增设“新型传染病”类别和非医疗机构产出废弃物处置条例。

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草案彰显人民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以下简称“民法典草案”) 将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草案中1260个条文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民法典的编纂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认为,民法典开启了我国法制史、法学史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社会基本法,民法典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其编纂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将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里赞说。

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认为,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价值规则指引。“草案将人格权‘入典’,彰显了对人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明确见义勇为‘免责’,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直面信息技术、人体基因技术的新挑战,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王树江分析说。

“法治的核心之要在于对公权的限制和对私权的保护。民法典草案总则中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物权编中的居住权制度,继承编中的遗产管理人制度等规定,及时回应了群众需求。”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冯键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正国认为,此次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强了对私权的保护,比如规定“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进一步完善了代位继承制度。

就业服务不断线
政策之水为企业“解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也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也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业服务如何才能不断线?短期如何“应急”?长期如何“治本”?代表委员们对此进行了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成都市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光洁表示,首先要变线下招聘为线上招聘,其次还需延长就业服务。他认为,要提高就业率,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也应有所改革。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有些社会紧缺的人才又没有。高校并非没有捕捉到这些信息,而是因为程序性闲置,专业没有随市场作及时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苟兴龙说,当前很多高校追求研究型、综合型的办学方向,应用型大学不多,所以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有些脱节了。直接的后果是就业难和招聘难同时存在。他认为,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由高校自己根据市场需求来定。政府资金支持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率进行动态调整,就业率高、支持就多,就业率低、支持就少。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力表示,报告提出的包括在就业地稳岗就业等内容,需要劳务输出地与就业务工地共同努力落到实处。“四川人社等部门和集中务工地的人社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通过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等机制,结合各省实际情况,把这些政策落实好,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张力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纪建议,扩大中央就业创业补助资金补贴范围,对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逆回流农民工等受疫情影响就业的重点群体,给予一定吸纳就业奖补;2020年底前将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对象扩大到所有登记失业人员,推进技能培训从“短班”向“长训”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铿认为,要落实报告精神,真正让国家政策之水,浇到企业的根上,为企业“解渴”。因此,不仅要“开闸”,而且要“挖渠”,不仅要“打点”,聚焦单个产业,而且要“成链”,注重打通整个产业链条,从整体上激活整个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余东认为,当前政府输血,让企业“活下来”,接下来,关键还得“有活干”。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才能解决部分企业“复工不复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唱响“双城记”
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西部大开发”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被重点提及,再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频话题。唱响“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事关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自然也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注意到,5月17日对外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开放”一词被提及30余次。而这份新时代首次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大开放”格局,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包括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在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性交通枢纽等多个领域先行示范‘打样’。”罗霞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推进,成渝地区交通枢纽和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交通需求也愈发旺盛。但目前仍存在对外开放通道不畅、交通枢纽国际影响力偏低、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下一步,借助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可在畅通多向出川通道、强化城际高效立体互联、推进都市圈同城同网、构建国际枢纽集群等方面重点布局、积极作为,进一步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交通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副市长刘廷安建议,川渝共同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把中间区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特殊区域,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单靠成渝两地辐射带动中间区域,压力很大。”刘廷安建议能否在中间区域布局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川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推动在成渝间形成“双核带动+中间开花”的多点拉动态势。

“如果成渝两地要加快融合发展,首先要考虑将双方的产品和产业生态圈互补结合,比如先实现汽车的配件共享。”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表示,双方互补的物流通道建设,也将扩大双边企业的销售渠道和覆盖范围,比如中欧班列的路线可能将帮助两地扩大平行进口车的进口区域,同时也将帮助两地企业拓展海外出口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指出,成渝“东西对进”会使生产要素加速向中间区域集聚。而随着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产业自然向周边溢出,从而对中间区域产生“外溢效应”。成渝产业发展,也会加大对中间区域的配套需求,这一切都将有力推动“中部塌陷”向“中部崛起”转变。(综合自《四川日报》) (责编/冯雅可)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