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建设的思考
2020-05-19 15:1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专家观点

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盛毅

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定位。如何认识这一定位,现有以下几点思考。

成都科学城天府菁蓉中心 供图/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党群工作部

建设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是核心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我国形成了多个大的经济增长极,这就是以城市群为代表的一体化地区。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大、增长快、一体化水平高,成为东部地区的三大经济增长极。除此之外,东部虽然还有一些区域也进入城市群迅速形成阶段,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如辽中南、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但由于这些城市群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战略地位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个城市群不在同一个量级,因此没有上升为国家级的经济增长极。而在中西部地区,目前已经形成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可这些城市群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比,不是经济总量小,就是内在联系弱,或者是区位相对不利,需要时间来培育。那么,在这些城市群中,有没有战略地位重要、经济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能够通过更短时间培育,上升到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地位,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成渝城市群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区域战略地位和生态地位都很重要。同时,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人口等在中西部地区居于前列,城市之间内在联系较为密切,也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区域。正因为如此,中央在部署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培育对象时,率先选择了这一区域,并且根据城市群由两个超大城市带动的特点,命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就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重要增长极的地位。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经济中心建设的动力源

经济中心的功能体现在引领、集聚、辐射、服务等功能上,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中心,动力源不完全相同。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渝两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地能够跻身全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20余年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但当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以数量性为主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要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更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必须转换发展动能,形成新的动力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应的,新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动能转换,增强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先进要素进入,成为当前最重要任务,也成为成渝地区建设“两中心两地”的必然选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产业转型升级,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要靠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二要靠国内外先进要素和产业进入,这就需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在更高水平推进改革开放,把形成的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条件,转换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四川和重庆在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时,都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先手棋”。四川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签署《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提出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即依托西部科学城以及两地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和省级新区等构建创新资源集聚载体。至于改革开放,早已在优化营商环境和建设西部开放高地中,作出了超前部署,目前正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作进一步深化。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则是在产业升级之后,需要为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协同发展才能突破经济中心建设瓶颈

城市群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在城市具备的集聚效应基础上,形成深度的分工协作效应,从而充分释放城市群内各类要素、各种经营主体的潜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就直接将“协同”的要求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虽然在名称上直接看不出有关于协同含义的表述,但在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就明确要求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成都市和重庆核心区;第二层次为各地级城市;第三层次为县、乡(镇),处于同一层次的各地,要素优势很相近。即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各地,产业发展优势也集中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和资金密集上,因此无论是本地企业发展,还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自然会聚焦于基本相同的产业层次上,要形成错位发展的难度较大。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协同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地区之间的协同不是没有竞争,而是要统筹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促进合作和减少竞争的机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前的发育水平,推进协同发展需要分层次进行,在“利益引力”已经大于“行政阻力”的区域,如成德眉资、重庆核心区与周边各区,以及各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区之间,应当按同城化推进,不仅产业要实现合理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也要合理分工协作。而在其他区域,则根据双方合作需求的强烈程度和现实条件,选择部分领域推进分工合作。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也要有所区别。不分具体情况的推进分工合作,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会使信心受到挫伤。(责编/陈贤凤)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