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大力推动产业分工协作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0-05-19 15:13
专家观点

文/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易小光

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局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定位,找准各城市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完善与融合,并据此优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合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受地方行政体制、行政区经济考核等因素影响,抱团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产业合作规划严重滞后。成渝两地要素禀赋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入合作,导致产业分工协作不够。三是产业政策体系一体化程度较低。成渝两地在要素流通领域合作不深,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准入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四是产业开发开放平台合作不足。两地搭建的产业发展平台更多仅限于辐射本行政区域,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共享不够,两地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互动性不足,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对成都乃至更大范围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协同发展中予以解决。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尊重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在工作中把握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基础。

一、建立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产业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事项。推动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的专项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产业合作项目和事项。尽快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中心,对两地优势产业整合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二、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验,依托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重大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地图”,加强川渝两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接,统筹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细化各市(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和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目录,优化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选择重点突破的产业链环节,吸引培育一批企业主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都市圈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渝西地区、川南、川东北等腹地城市发展制造配套产业、资源型工业以及旅游业和特色效益农业,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延伸完善升级。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力制高点,鼓励川渝两地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加强合作,强化科研服务平台、科研人才等资源共享,推动科研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共建,联合精准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聚焦军工主业、军转民、民参军三大领域,围绕人工智能、低轨卫星通信、智能制造、北斗导航等领域,合力布局国家级重点科技研发高端平台,推进中关村(重庆)军民融合产业园、绵阳科技城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建设和协同创新。川渝共同搭建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共同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中心等。

三、推动重点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加强汽摩、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合作。推进川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产业在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做大做优做强汽车、摩托车及配套产业,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共建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核心器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制造应用,推动两地京东方协同发展,共同建设西部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做大做强新型显示产业,合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集群。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为载体,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进金融、航空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市场对外开放,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共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强化重庆、成都国家级物流枢纽功能,打造万州、涪陵、江津、永川、遂宁、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等商贸物流基地。整合数字经济资源,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型基础数据库和区域性国际数据中心,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引进国际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业态。共建大健康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川渝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中国牙谷”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巴蜀丘陵区山水田园风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人文、农耕、自然相融合的综合性乡村旅游聚落,整合旅游路线,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四、建立完善城际产业协作的政策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完善GDP分计、税收分享和企业资质互通互认等制度。川渝共同协商,探索建立双城经济圈内研产分离项目以及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区与承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川渝共商制定产业转移的企业创造增加值分享统计办法,允许产业转移项目在不同合作城市之间按一定比例分享GDP的指标数。改革政绩考核办法,适度减少对产业转移、技术输出地政府的经济考核目标要求。对于跨省市、跨城市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城市之间分成共享。建立合建园区、“飞地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总部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均衡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财税利益分配关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企业等企业资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互通互认,享受同等优惠政策。消除税收返还、土地租金、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的地方差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实行统一的招商优惠政策,共同成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借鉴长三角经验,川渝两地共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和结构升级。适时探索争取国家支持,国家和川渝两地共同投资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根据项目的使用、受惠情况,协商确定各方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责编/谢鑫宇)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