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从抗“疫”看“百年变局”论断的现实意义
2020-05-07 16:1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陈晔

位于遂宁经开区的四川宏安兴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有序复工复产 图/宋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党中央依据当前国际关系发展态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趋势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不仅在于实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彻底哲学变革,还在于提供了“历史的方法”这一根本性的方法论变革。“百年变局”论断正是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方法”之后所得出的历史性结论。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世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恰好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现实性”这一角度来准确把握“百年变局”判断的现实意义,对于指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疫情防控期间,达州市宣汉县为贫困户配送农用物资 供图/宣汉组

“百年变局”论断是我们准确把握世情国情、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抗“疫”事件从现实角度彰显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效。此次抗“疫”,我国在前期毅然暂缓全面经济活动,承受住了第一季度GDP指标同比下降6.8%的巨幅下滑压力;在后期我国又迅速组织复工复产,承担起世界各国的抗“疫”物资生产。抗“疫”中我国在物流、5G通信、人工智能及制造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和运用能力令人惊叹,在特殊的背景下凸显出我国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目前已经实现了以制造业全球第一、GDP世界第二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地位的历史性超越。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高度,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这种超越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要坚持以“百年变局”论断为指导,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抓住历史机遇,迎接世界经济发展新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百年变局”论断是我们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加快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远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能力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全方位考验。面对凶猛的疫情,中国采取武汉封城、集中支援武汉、全国交通管制、小区全面封闭管理等办法,表现出高效的治理水平,用两个多月时间逐步控制了疫情。而不少发达国家在重大公共安全治理上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混乱状态,并且为转移国内矛盾焦点,一些人还罔顾中国抗“疫”事实,借疫情污名化中国。站在“百年变局”论断的高度,我们就能认识到,这次抗“疫”将是一次历史性转折事件,折射出不同国家治理理念和能力的差别。中外抗“疫”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国家治理理念和能力的差异性,中国真正把人民的生命权和发展权放在了首位,代表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国家治理能力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大走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百年变局”论断是我们准确把握世情国情,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依据。这次抗“疫”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们在中西方文化竞争上的弱势。近百年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造成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在此次抗“疫”中,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时刻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宁愿牺牲经济发展,也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现实体验感。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团结,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更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百年变局”论断的高度,我们就能清楚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是科学的,两种社会制度因核心价值取向不同而迥异的表现教育并唤醒了国人,这次抗“疫”更加坚定了国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百年变局”论断是我们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坚持“命运共同体”人道主义主张的重要依据。抗“疫”事件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道德情怀上的差异。中国人民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深刻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下、社稷、国家至上的道德原则的现实意义。同时,让更多的人明白个人命运只有融入到与国家和时代同频共振的节奏中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站在“百年变局”论断的高度,我们能清楚认识到,中国为什么会在自身刚缓过来之际就能立即对外派医疗队、捐献紧缺医用物资,对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防疫物资进行援助,竭尽所能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因为中国一贯秉持世界大同的精神,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判断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趋势,中国人民的道德情怀在这一刻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大趋向。(作者系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责编/范吴瑕)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