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05-07 15:4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图/刘炳科

在甘孜县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向四方延展开来,规格相近的二层藏式小楼整齐分列马路两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个村庄显得格外静谧祥和。

“我做梦也没想到日子会变得这样好。这里环境好,住得很安心!”在宽敞明亮的二楼客厅里,年过六旬的老人泽呷眉眼中充满着笑意。

甘孜县委、县政府将象征安居乐业的“金钥匙”发放至搬迁户代表手中

吉绒隆沟紧靠县城,是甘孜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于2017年开工建设,建筑面积7568.07平方米,搬迁群众分别来自茶扎乡、昔色乡等16个乡(镇)。“这里的住户大部分是因为子女无法上学、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等原因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照‘自愿搬迁’原则入住。”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表示。

心怀感恩之情  搬迁群众颂党恩

“上联:跟共产党走,下联:听共产党话,横批:党恩普照。”在搬迁居民迷峰的客厅正中央,挂着一幅习主席的画像,旁边是他刚搬进新家时连夜写的对联。迷峰说:“这房子国家投入二三十万元,我们只需要出不到一万元,就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党和政府这样巨大的投入,关爱之情和父母一样,恩情更是深比大海。我只有通过写对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今年62岁的迷峰是河南省南阳市人,有着高中文凭的他,1982年就来到了雪域高原打拼。1990年,他迎娶了甘孜媳妇以后就扎根在了高原。在他和爱人踌躇满志,努力经营着甜蜜的小家时,不幸降临到了他的身上。1998年,当时正在西藏江达县做小卖部生意的他突然中风,爱人不离不弃地带着他四处寻医问药,在不断地坚持下,他用了半年时间重新站立了起来。虽然摆脱了病魔的控制,但后续治疗的医药费和两个儿子的学费已然成为这个小家庭的巨大负担。为了方便治疗和孩子读书,他们一家从江达县回到了甘孜县,租赁了一间月租150元的小房子,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生活。

“多亏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迷峰介绍说,“因为在昔色乡的老房子垮塌导致没有住处,所以一家人很少回昔色乡。但是乡干部们通过认真走访和精准识别,我们家被列入无房户,2018年6月被告知国家将分配给我们家一套房子时,全家人非常高兴和激动,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安置了像迷峰一样无住房的151户共597位群众。”杨志刚介绍道,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挣钱改善生活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良好环境。

激发群众动力  完善多元增收渠道

昂翁绒波是甘孜县斯俄乡也伦达村的一位普通牧民,现在暂代着吉绒隆沟二期集中安置点的村长职务。2018年11月,昂翁绒波一家搬进了新家,按照他爱人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做梦”。在这之前,他们一家4口在县城里过着长达5年的“蜗居”生活。昂翁绒波说:“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狠心卖掉家里5头牛,在县城租赁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后来通过精准识别,我们家分配到了新房子,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住进新房是喜事,可因缺乏技术没有收入让昂翁绒波犯难了。甘孜县人才交流和就业服务局局长赵娟表示:“为了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防止因搬迁而穷,甘孜县将安置点和现代企业发展、企业用工、技能培训以及资金入股等方式结合,让集中安置点的村民们通过学技能、找工作实现稳定增收,真正做到既搬迁又扶贫更扶志。”

在县扶贫开发局的牵线搭桥下,昂翁绒波小两口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昂翁绒波的爱人在顺利完成酒店保洁等技能培训后,在甘孜县本地的酒店里找到了客房保洁员的工作。昂翁绒波则在甘孜县新落成的格萨尔王城里的一个商店里打工挣钱。有了稳定的工作,再加上每年1万多元的贫困户补贴金,昂翁绒波一家的收入逐渐增多。

据了解,甘孜县为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群众提供了包括针对贫困户的124个社会公益性岗位和7个聘任期为三年的保洁岗位,加上全村群众将扶贫产业周转金入股康北果蔬批发市场,每户群众每年能够得到2000元左右的分红,这大大增加了搬迁群众的年收入。

巧妙设置奖励  想方设法创“四好”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贫困群众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为让搬迁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甘孜县独辟蹊径制定了一套评比奖励机制。具体做法是,驻村工作队每月对安置点内各住户的“五洗一清扫”(洗头、洗脸、洗手、洗衣服、洗澡、清扫庭院)行为进行“流动红旗”评选,被评选出来的卫生优秀住户会得到一定额度的代金券,凭借代金券住户可以在安置点内的便民超市领取包括香皂、毛巾等各类生活用品。

泽翁拉姆是从下雄乡然洛村搬迁来的住户,由于以前居住的房屋缺乏良好的硬件设施,所以家里虽然干净,但总感觉不够整洁。自从搬进新家,泽翁拉姆每天把屋里的东西归类收拾,看着整洁舒适多了,这也让她蝉联了几个月的“流动红旗”。泽翁拉姆说:“我把房前屋后都打扫干净,每月还能领到代金券,这样的办法确实让我们老百姓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杨志刚表示:“搬迁群众集中居住后,享受到了优质服务和各种便利,安置点距离新修建的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只有200米,离甘孜县中藏医院有500米。如今,大家也积极投身到了新家园的建设中,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新期待。”(作者单位/中共甘孜县委宣传部)(责编/刘艳梅)

观察手记:
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只是甘孜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县按照“集中安置”和“插花移民”相结合的方式,让无房贫困户都搬进了漂亮的新房。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并非选址建新房这么简单,除了兴产业促就业增加收入外,相关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必须跟上,只有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才能让群众在新家园留得住、过得好。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