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从三会村看村级集体经济 从“零”到“强”的嬗变之路
2020-03-11 13:4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本刊记者 余娜

【编前语】2014年,三会村还是名副其实的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多万元;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跨过100万元台阶、盈利超过46万元。“从零到一”“从一到强”,三会村集体经济嬗变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记者深入三会村,探究党建引领致富奔康、乡村振兴之路。

寒冬腊月,车辆刚驶入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视野瞬间开阔——阡陌纵横的土地上,平整的村道如玉带串起了一个个村庄,广袤的产业园中猕猴桃、苍溪梨正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更为惊艳的是,淡黄色的新居大气明朗,房前屋后蔬果花木还原了群众原有的生活状态,远处茂密丛林中冒出的一间间民宿和树尖餐厅,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村上发展集体经济后,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机会就多了起来。2019年我们夫妻俩在家周边打工就收入3万余元,不比外面差。”谈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正和妻子牟文芳在一片柴胡种植地里打小工的三会村二组村民王显辉难掩喜悦。

找痛点 厘清组织结构破困局
“三会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劳动力大量外出,剩下的老人都是过着种田守家带孙娃的日子。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8000元,是省定贫困村。”省委组织部驻三会村第一书记黄本波说。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的三会村存在“三资”流失现象,大量集体资产、资源要么闲置,要么只能低价发包。产权不明,归属不清,特别是经营意识缺乏,经营主体缺少,管理监督缺位,导致大量集体资产只能在“沉睡”中折旧。
“‘手中无把米、唤鸡都不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支部没实力,直接影响凝聚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的关键一招。”省委组织部驻三会园区党委第一书记余波说,“党建引领‘引’的是基层治理的薄弱点、‘破’的是党组织与群众未建立利益联结纽带这个痛点,而集体经济就是破局的杠杆和棋子”。
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首先从“三资”清理,摸清家底开始。三会村把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清理核实作为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村集体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资产全面开展清查、核实、登记;向全体村民明确村级资产资源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归属以及自身权益。
通过争取土地整理项目,三会村对现有坡台地和荒地进行改造,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再由三会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村资公司”)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将土地纳入村上统规统管,为合理布局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招引龙头企业和培育业主大户创造了有利条件。
“许多企业争相来村投资,土地承包价格每亩一下子提高到了400元,农民将土地流转后,不仅可以到产业园务工,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年末还能参与分红,积极性大增。”三会村党支部书记淳正森说。

谋出路 抱团合作谋长效发展
党建引领是三会村发展的“红色引擎”。几年来,五龙镇在三会村探索基础上,率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镇主导、村抱团、户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从项目投资、风向防控、利益联结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了一套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机制。
2015年,三会村联合毗邻的双树村和马虹村,建立起以猕猴桃、苍溪梨、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三会现代农业园区。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有效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五龙镇创新基层党组织优化设置方式,将三会村、双树村、马虹村三个村党组织合并联建形成三会园区党委,下设三会、双马2个党支部,再下设8个庭院党小组。
三会园区党委按照“以园区建设带动区域性整体脱贫”指导意见,确定了“大园区+小田园+微庭院”发展模式,建立起“农商旅训”融合发展,以培训产业为牵引、种植养殖业长短结合、多层次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76岁的三会村三组村民仲有强正是这一系列机制的受益人之一。“现在的日子就是好啊,你看我家,啥都不缺。”仲有强将山上的两亩多土地流转后,在公路边栽种了200棵梨树,在家院子里养殖了几十只鸡鸭,年关时节,他又宰杀了一头猪,如今香肠腊肉挂满了他家的烤火房。
此外,在村抱团、合作谋发展的理念下,三会村联合五龙镇另外4个贫困村共同出资兴建了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养殖场,每年可获利20余万元。

培训带动民宿 盘活农户闲置资源
“此次培训活动时间为两天一夜,每位学员食宿标准是每天160元,食宿花费共计20900元。”2020年1月6日至1月7日,苍溪县在三会村举办了95名引进人才岗前培训。县委党校副校长伍祥文介绍,在实地体验“吃在树尖、住在农家、学在田野、论在庭院”后,学员们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让培训变得更接地气。
事实上,以培训、餐饮、住宿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是三会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9年三会村集体经济实现营收100余万元,其中培训、餐饮、住宿等就实现营收40余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市场化思维、市场化方式,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余波说。三会村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四川三会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现场教学基地”“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实训基地”两块金字招牌,探索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代理经销型、投资经营型、订单营销型四大发展路径。
“产业有了、村子美了、经济好了,愿意投资的人也多了。”淳正森介绍,村党支部引入的企业三会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将三会村的一些撂荒地、闲置地,开发成针对中小学生拓展培训所需的教学场地。“公司的拓展培训项目实施后,三会村的民宿入住率势必会有较大提升。”
基地把村聚居点群众闲置房屋打造成住宿房,村民到基地当服务员管理员还能领一份工资,村民种的农产品也能卖到基地食堂。“我家聚居点的两间闲置房屋也出租给村资公司管理,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家人都很放心。”村民王显辉坦言。

在家增收致富 未来前景可期
“仲叔,最近身体好些了没?”“好多了、好多了……”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驻村扶贫干部吕品一刚到仲有强家,俩人就热情地攀谈起来。
“养殖的鸡鸭现在在家就卖出去了。”仲有强高兴地说。原来,2019年12月,吕品一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在三会村采购了300只土鸡、300只土鸭,其中仲有强家售卖了30只土鸡、20只土鸭。这背后,其实是村资公司和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大唐四川发电有限公司签订的农产品销售长期协议在发挥作用。
 “从销售端打通农产品长期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既能引导群众提高传统种植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抗市场风险能力。”余波表示,2020年,产业园的猕猴桃、苍溪梨等将进入丰产期,“农产品销售长期协议的签订就是要给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这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流转土地、出租闲置房屋、加入专合社发展产业、到企业打工……现在三会村村民收入方式多元化、收入也大大增加,户均增收3000余元,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19年土地整理完成后就种上柴胡,第一年估计能挖3000斤柴胡。2020年产收400斤柴胡籽完全没问题,每斤市场价可达160元。”站在自家地上,满手泥土的三会村二组村民康德英捂嘴一笑,“以前这块是荒地,村资公司统一流转改造为农用地后,我承包了4.3亩来种植柴胡和黄金梨,每亩土地租金为每年400元,忙不过来的时就请乡亲们来打个小工,大家都有钱挣”。
“发展集体经济,根本指向是引领群众致富,这是集体经济的初心和目的。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了,产业也就带动起来了,党组织与群众的利益联结链条就打通了,稳定脱贫的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就更实更硬了。这是基层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必须下功夫抓紧抓实抓好。”余波说。(责编/陈贤凤) 

编辑:孙文轩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