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坚守战略定力 持续创新提能 开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新局面
2020-03-02 10:49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2020年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是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决胜之年,也是系统开展“十四五”规划、谋划未来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成都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统一,以“创新提能年”为主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胸怀大局、坚守定力,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正确处理好稳定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努力在科学作为中推动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在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系统谋划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构筑比较优势,各方面工作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化。当前,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

努力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六稳”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逆周期调控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引导市场预期。以有效投资优质项目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底部支撑,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促升级、公共服务补短板、基础设施强功能,加大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产业链经济。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提振市场信心,把稳增长基点放在稳企业上,坚持放水养鱼、让利企业,完善市和区(市)县联动帮扶困难企业措施,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一企一策”把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解决好。

努力保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聚焦高能级功能推动城市转型,把未来竞争基点放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上,形成功能分区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城镇空间布局,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彰显包容开放城市文化,努力塑造最适宜居住、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形象。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完善以“五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建设,推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和持久性。聚焦高品质生活推动社会转型,科学引导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引导国内外服务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发力、共建共享发展新格局。

努力彰显未来竞争的比较优势。结合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构筑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战略承载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深化“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研究,重塑主导产业差异发展、城市功能组群布局、要素人口承载均衡的经济地理。加快完善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体系,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学习借鉴东京、伦敦等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加快构建15分钟生活圈服务圈。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形成以生活宜居性、要素获取便利度、协作配套高效率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新形态。保持成都平原文化休闲、生活恬适的鲜明特质,大幅拓展“蓉漂人才”政策覆盖范围,精准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

正确处理好极核引领与区域协同的关系,努力在聚势赋能中增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主干”城市,要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原则,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借势借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千方百计做强极核功能。持续强化经济中心功能,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六类500强企业合作。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加快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增强金融中心功能,以科技金融全国功能性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搭建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增强文创中心功能,依托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活动谋划体育健身、康养护理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三城三都”整体成势。持续增强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依托天府国际机场策划成都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建设,统筹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力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和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全面完成国际航空战略通道布局,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跨境供应链体系,持续拓展铁海联运通道对泛欧泛亚区域中心城市覆盖面。

千方百计推进优势互补。积极响应国家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实践。坚定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动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加强与重庆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外开放能力协作等方面衔接互动。坚定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发展,在衔接地带分别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都临港经济发展带,形成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坚定推动五区协同联动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千方百计提高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实施东进战略,前瞻布局适配性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能力。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加快标准厂房、专业楼宇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推动产业功能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提升国别合作园区产业承载力,做优做强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功能平台。规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配置中心,推动国际高端新型资源要素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推动东部新区加快成势,聚集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适配的青年人才和国际人才。提升成都科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人力资源高效协同水平,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发展模式,统筹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中优区域“三降两提”,着力破解产业外溢和城市空心化问题。

正确处理好产业升级与动能转换的关系,努力在转型发展中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成都要保持城市特质、巩固比较优势、提升能级层次,必须充分发挥理念引领和首创精神,在新兴领域和产业链前端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努力实现由跟跑承接到创新引领的角色转变,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城市加快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新经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把科技创新企业研究成果、市场应用热点领域、社会前瞻未来展望作为重点,大力引进和转化具有先导性、颠覆性、带动性的“硬核科技”,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强化产业培育和场景供给,定期发布、有序迭代“城市机会清单”,探索搭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支持银行创新服务新经济的产品,组建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提高新经济获取直接融资和要素资源能力。高水平建设独角兽岛、新经济活力区等新经济企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数据交易中心。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贯通路径,激活蛰伏的创新发展潜能,加快形成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影响力。

聚焦供给变革巩固消费结构层次优势。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变化,在消费供给创新、文化变革、感知提升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造多层次消费场景,积极引进有吸引力、有触发性的新消费新体验,实现商业价值、公共空间和品质生活互促共进。打造高能级消费载体,全面升级春熙路商圈,加快建设交子公园商圈,高位推进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高起点策划天府空港新城商圈。以服务旅游人口为重点,全面启动一批有显示度、影响力的文创旅游项目。培育开放型消费生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大社区养老入托和居家养老康养等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形成零时差对接国际时尚潮流、即时性服务国际消费群体的“成都消费”影响力。

聚焦效率变革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明确界定以1平方公里左右为起步区,深入实施产业功能区建设七大行动,整体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突出开放协同,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西部甚至全国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产业生态圈。突出多维互动,动态完善“两图一表”和功能区规划,促进产业上下游协作、左右岸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构建若干微观生态链,持续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突出产城融合,坚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以独立成市、组群发展理念,持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配套,增强载体功能复合性协调性。突出效率导向,做实产业生态圈产业联盟,优化“管委会+专业化运营企业”体制和“五位一体”管理体系,构建更加高效专业的运行管理机制。

正确处理好公平公正与效率效能的关系,努力在优化服务中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要充分学习借鉴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经验,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在全面实现营商环境2.0版本目标基础上,尽快推出覆盖范围更广泛、社会预期更稳定、企业感受更直接的营商环境3.0版本。

稳步建立覆盖服务人口的公共政策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逐步打破身份限制,建立稳定可期的公共政策体系,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成果,让每一位来成都工作生活旅行的人都能找到家乡的感觉。逐步扩大公共政策公共服务范围,鼓励有条件地区先行先试,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公共政策由户籍人口逐步扩展到常住人口,公共服务逐步面向城市服务人口,建立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快建设“优教成都”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实施“健康成都”行动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政策供给方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支持市属民生投资集团、社会专业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稳步建立覆盖各类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努力在要素可及性和服务精准性等方面有更大提升。根据城市主导产业生态要素敏感度优化完善产业政策,按照企业总体需求定制“政策服务综合包”,定期开展政策专业化综合评估,推动产业政策和企业需求动态匹配,不断提高政策适应性和企业获得感。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研究制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政策措施,推广五大投融资服务平台和两大金融生态保障平台应用范围,构建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切实消除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为各类投资者敞开城市的大门。

稳步建立覆盖全要素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功能体系。着眼于营商环境功能性优化,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以未来视角重塑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大力推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字技术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拓展“天府市民云”功能,加快开发“蓉易通”企业服务系统,打造成都营商环境“蓉易办”品牌,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探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完善“大联动·微治理”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网络,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有序。全面升级社会治理“一键回应”,建立市民诉求全响应指挥中心,推行自上而下的“中心接件+分类派单”“网格呼叫+中心响应”工作模式,提高受理平台、办理系统等环节运行效率,让企业、市民在反映问题、获取帮助时更有感受更有温度。

正确处理好稳定秩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努力在宽严相济中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秩序与活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永恒动力,是社会发展治理追求的永恒主题。当前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面临的形势任务早已超出传统认知和历史经验,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平衡好秩序与活力的关系,形成与城市多重目标相匹配的运营管理、风险防范和创新创造能力。

注重凝聚共识,强化价值认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引导人,广泛开展新思想进农村、进校园等“七进”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城市发展史学习教育,打造一批爱国主义品牌阵地,让“爱党、爱国、爱家乡”成为广大市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全力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健全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制度机制,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激发全社会参与城市建设发展澎湃活力。

注重见微知著,促进风险防控。目前,成都市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关键是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观势,健全市级层面风险防控领导机制,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公共安全风险防范的精准性预见性。善于突出重点、靶向发力,持续推进“三张清单”和10个重点领域防范化解风险攻坚行动,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工具箱,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善于包容审慎、综合施策,坚持审慎监管路径和弹性治理机制,探索各类沙盒监管模式,做到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逐步放开,坚决禁止“一刀切”“立即办”的简单化执法和行政命令,为各类市场主体调整经营计划留足回旋余地,让各类企业和创业者感受监管的善意。

注重社区发展治理,强化基层基础。持续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有机统一。要围绕强基固本抓治理,创新“党委统筹、双线融合”领导体制,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打造党建引领、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围绕提质增效抓发展,积极开展社区营造行动,科学编制社区发展规划体系和标准,推动国际化社区示范点建设,大力培育社会企业和自组织,加快建设宜人宜居、智能智慧的城镇社区,望山亲水、乡风文明的乡村社区,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使城市真正回归“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初心。

正确处理好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努力在创新提能中提高城市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体系是基础、能力是保障,要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本次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以“创新提能年”为载体,坚定力行、科学作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创新领导工作方式提升发展势能。服务国家全局提高势能,主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担当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历史使命,前瞻谋划城市和区域发展重大政策设计和功能建设。主动向先进城市学习、与优秀企业合作,提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运用资源的能力水平。提升干部能力激发势能,持续深化“三转一提”,树立与国家中心城市、主干定位相匹配的政治站位和格局境界。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增强核心功能。深入践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坚定推动城市差异发展,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坚定以科学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发展、以城市设计转化规划蓝图、以法定图则调整利益关系。坚定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加快打造强有力的核心功能和空间载体,不断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

创新经济组织方式转换新旧动能。以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为方向,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开放性思维、商业化逻辑为取向,创新功能区运营管理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产业功能区营建水平,以资源要素配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新旧动能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以集约化高效化为导向,全面推行投资强度与供给面积、税收贡献与土地价格“双挂钩”,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

创新生活服务方式推动品质赋能。生活味、包容性是成都的特质,是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要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赋能城市品质提升,聚焦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形成宜居生活优势。坚持普惠均衡、优质高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持精准供给、各得其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创造一批体现天府文化、引领生活时尚的人文街区和美好社区,巩固西部消费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地位。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坚持依法治理,结合职能职责持续完善城市法规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优化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一体推进机制,构建形成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保平安、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惠民生双线体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智慧治理,推动新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大脑”统筹能力,超前规划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创新探索“大云物移智链”应用场景,为城市发展治理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动态解决方案。坚持精准治理,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做起,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治理新品牌。

正确处理好从严从实与关怀激励的关系,努力在表率示范中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是一项改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场重塑干部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变革。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引导党员干部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担当作为的正能量,以奋进的姿态和严实的作风,深入推动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弘扬忠诚为党赤心为民的格局境界。要深入开展“知足感恩、知不足而奋进”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对初心使命的认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以忠诚为党赤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时代担当。要深入开展“送服务、帮企业,送温暖、解难事”活动,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结合元旦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真心真情关心好困难群体生活,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确保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物价保持稳定,让成都市人民从生活环境变化中增强思想共识,让市场主体从营商环境变化中增强发展信心。

培养崇严尚实以身作则的工作习惯。党员干部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先锋队、主力军,应当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坚决摒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惯性思维,不断激发带头带动、示范引领的昂扬锐气,推动形成对表对标、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要自觉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时刻把法律、纪律、制度、规矩的戒尺牢记于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于一体,以风清气正的氛围暖人心、聚民意。

涵养改革创新担当有为的社会氛围。市委始终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导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策措施。从去年开始,每年隆重表彰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干事氛围正在形成。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广泛推广改革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定不移为改革创新者撑腰站台,完善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真正让干部卸下包袱、放手干事。要聚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完善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坚决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要用心用情关爱干部,打好关心激励“组合拳”,更加突出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常态化机制,激发成都市党员干部争当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本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2019年12月27日在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