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蝶变从“新”开始
2019-11-19 17:5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着力在培育新业态上做文章,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蝶变从“新”开始

文/本刊记者 刘艳梅

除草、松土、修枝……进入秋冬季后,绵阳市涪城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蚕农刘剑每天都要来到自家返包的60.5亩桑园进行管护。不久前,他家今年最后一批蚕茧被园区龙头企业——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虹公司”)整体收购,送入缫丝厂加工,以顶级生丝的形式,漂洋过海,最后制成丝巾服饰箱包,展示在LV、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橱窗中。

高品质蚕茧也为刘剑和园区其他蚕农带来丰厚的回报——每亩桑园年收入约1万元,比同行高3000元以上。而在几年前,涪城区桑蚕产业还在受传统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所困,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作为支撑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化危为机?涪城区紧扣市场需求导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创造了茧丝年均总产值达3.55亿元、农民年均茧款收入达2.2亿元以上的骄人成绩。涪城区蚕桑现代农业园被命名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涪城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茧丝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欧美。

创新机制 实现多方共赢

11月2日下午,园区养蚕大户刘运亮忙着给桑树修剪枝条,和刘剑一样,他家也返包了70.6余亩桑园。“我今年共育小蚕500张、养了165张蚕,一共收入37万多元。”刘运亮笑呵呵地说。2015年以前,刘运亮一直在外务工,虽然能挣钱但不稳定,也不能照顾家人。吸引他返乡回家养蚕的,是涪城区实施的“龙头企业+服务主体+生产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2013年开始,我们引导龙头企业将栽桑养蚕作为第一车间,统一打造高标准桑园,直接参与桑园建设、蚕茧生产。农户则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并鼓励其适度规模返包企业统建桑园,实现‘拎包发展’。”涪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牟满涛介绍。

天虹公司是园区的龙头企业,由于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失,栽桑养蚕的农户日益减少。为保护蚕农的积极性、保障蚕茧的质量,2013年起,公司通过连片流转土地等形式,全额投资新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桑园1万多亩,配套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0余万平方米。在公司带动下,全区农户自发发展桑园2万余亩,目前,全区桑园面积已达3.5万亩。

刘剑和刘运亮,就是享受天虹公司的“流转返包”政策的养蚕大户。天虹公司总经理杨慧君告诉记者:“农户返包公司的桑园后,前两年桑园不收租金,前三年公司免费提供生产物资,第四年后享受每年按租金10%补贴物资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对返包户中的“三低户”(低产、低质、低效),公司派技术员工“一对一”帮扶,并将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考核挂钩,结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1万亩桑园很快被大户“一抢而光”。就这样,涪城区在短短几年间,聚拢了8个乡镇的养蚕大户,培育家庭农场主500余户,带动养蚕农户万余户,实现“做优一粒茧带富一方民”。

新技术支撑 做优蚕茧品质

“你看,这个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空中轨道式多层可变蚕台,蚕台可高可低,节省了不少人力。那个像‘楼房’模样的东西是我们推广应用的回转架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这一项技术不仅省力,还能有效提高蚕茧质量。”走进园区一处标准化养蚕大棚,天虹公司生产科技部高级农技师杨建林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发的实用新技术。

围绕蚕茧产品高端供给,近年来,涪城区积极推动园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发展新路径。杨慧君告诉记者:“园区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成立涪城现代蚕业院士工作站,加大与浙江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技开发中心、蚕种孵化中心等,积极开发实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公司成功自主研发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移动蚕盒车、智能补湿器等多项专利产品,推广应用蚕业科技成果20余项,研发新型实用技术15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5项。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天虹公司推广的其中一个实用技术。刘运亮说:“以前没有技术吃了不少亏,尤其是小蚕养殖,如果没有专业设备和养殖技术,小蚕很容易生病。”为了养好蚕,刘运亮每年都要参加园区定期举办的各类技术管理培训会,如今,他成了一名共育户,还指导周边十几户蚕农的生产技术。

为确保蚕农获得成功,园区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各类理念、技术、管理培训会,提升他们的“软实力”。同时,整合企业、乡镇站250余名技术服务力量,为蚕农提供“全程化+保姆式”结对服务。“就是三更半夜有蚕农打电话说蚕出问题了,技术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杨建林说。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加上各种新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涪城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蚕茧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立足新业态 多元发展致富强

今年5月,涪城区桑蚕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蚕业体验园迎来了绵阳英才小学2020级1班的36名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果桑园现场采摘品尝桑葚,参观现代小蚕共育室、蚕工厂,来到丝绸展厅了解丝绸文化。“孩子能在快乐体验中了解学习蚕桑文化知识,真是太好了。”许多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围绕增强蚕桑产业后劲,近年来,涪城区坚持推进三产融合,充分挖掘园区桑园、桑果及桑蚕文化等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努力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牟满涛告诉记者:“园区企业围绕‘蚕’和‘桑’做文章,除了开发出蛹虫草、桑叶茶、精品生丝及丝绵被等二产产品。还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实施‘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制品及服饰品展示厅、‘桑之玉’桑葚酒庄加工体验等三产项目,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走进园区展示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蜀绣艺术品和丝绸书法作品。“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就开设在这里。今年26岁的尹欢是培训馆一名老学员,农忙时她是一名蚕农,与父母一起管理家里返包的45亩桑园,一年养蚕收入能有30余万元;农闲她到培训馆学习蜀绣技艺。“多学习一门技艺总是好的,一幅小的蜀绣作品能卖到2000元左右。”尹欢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供图/天虹公司)(责编/谢鑫宇)

记者手记:虽然已到初冬时节,但在涪城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内,成片的桑园仍然绿意不减。蚕农们忙着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树枝叶、谷壳为基质栽种蘑菇,这项技术的应用又可以为蚕农增加不少收入。近年来,涪城区蚕桑产业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点,通过“三新三化”模式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成为全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和联农带农创新典范。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