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住进“舒心房” 彰显新风貌
2019-11-11 16:45
文/陈贤凤

“早就想修房子了,但没有钱,有了政府补贴,自己只出了几千元就修好了新房子,环境还好,安逸得很。”提起眼前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广元市昭化区石井铺镇肖家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榜元脸上难掩笑意。小楼房里的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墙面被粉刷后更显干净整洁,李榜元一家从此告别了刮风下雨担心房塌的日子。

李榜元家的房屋改造只是昭化区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化区累计改造旧村落68个,新建聚居点181个,累计新建改造农房2.9万户,拆除废弃闲置农房2万户。2019年5月,昭化区因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明显,成为四川省内唯一受到国务院农村危房改造督查激励的区县。
农村危房改造是一块“硬骨头”,昭化区是如何化解土地、资金、房屋质量等难题?记者日前深入昭化区,探寻其秘诀。

“改”亮川东北民居

坚实的水泥墙、青色的琉璃瓦、镂空的雕花图案、木质的吊脚楼、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保存完整的青石板台阶连接着左邻右舍……这是昭化区王家镇方山村高家大院危房改造后的新貌,也是昭化区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样板村”之一。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这是高家大院村民曾经的真实写照。“以前,高家大院民房四周全是竹子,完全看不见房子的踪影。”来到高家大院中心高处——高家大院家庙时,方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智向记者介绍。“房屋改造之初,我们光砍竹子都砍了一个多月。”

如今,沿着水泥路来到高家大院,“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民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坳里,家家屋前的小庭院与远处的特色产业园交相辉映……

“以前住的土墙房墙体开裂有点严重,瓦片也碎了很多,漏风漏雨,居住条件很差。”高家大院村民高仕杰介绍,民居房改造时对原先损坏的墙面、屋脊梁柱进行了修复、加固,加固后的墙体、梁柱管十年是没问题的。“新居的厨房、厕所、卧室里都是现代化设备,门前就是水泥路、石板路,做啥都方便。”

“虽然住的是土坯房,但享受的是城里人的生活。”高仕杰说,高家大院民居历史悠久,属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颇具特色,且房屋和地质结构安全牢固。镇上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六改六建”标准对土坯房进行了改造。“踢脚线、白墙面、脊座白、瓦灰色”,改造后的民居彰显出川东北民居风貌。

在昭化区,通过“改造”让旧屋换新颜的不只方山村。据介绍,按照“六改六建”(六改:水、电、厨、厕、圈、卧室;六建:微田园、入户路、沼气池、阴阳沟、垃圾箱、院坝)标准,昭化区现已改造照壁、长岭、关帝庙等旧村落68个、农房8000余户。

“建”好安全舒心房

2017年8月让昭化区清水乡清凉村31户108人记忆犹新。由他们选址规划的农房聚居点已经完工,大家即将告别大山深处低矮昏暗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

灶房后墙开了窗,明亮又卫生;厕所改成了水冲式,方便又干净;还安装了热水器,回家就能洗热水澡……走进昭化区清水乡清凉村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费德康的新家,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人印象深刻。

费德康是一名老党员,肢体四级残疾,但他却是清凉村第一个拆掉土坯房、搬进新家的人。提及如今住的新房,他心里乐开了花,“我们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条件非常差。现在我这栋两层‘小别墅’不比其他人的房子差,感觉自己活出了模样,而且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自己建房没花一分钱”。

其实,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费德康一个。昭化区在着力“改”的同时,还对一些居住地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配套难的农户,按照“适度集中、适度规模”原则,实施易地搬迁安置,一次性解决危房问题,让群众住进安全房、幸福房。

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昭化区已让近9000名群众搬出深山,住进了新房。

“一开始,有些群众不愿意拆,我们就反复做思想工作,特别是让党员干部带头拆。”清水乡副乡长李莉说。“群众看到老费都带头拆了,也都没啥反对意见了。”

起初,昭化区群众最担心的是修建新房的质量。为抓牢质量监管,昭化区分5个片区派驻监理人员蹲点督导农房建设,形成了“村建员+监理员+建筑工匠+农户”的质量安全监督格局,实现农房建设质量、安全、进度、标准四同步。

“清凉村群众就没有对住房质量不满意的。”李莉感慨地说,修建新房时,费德康等四名村民代表轮流监管建房用材、施工队伍等。“农房聚居点修建过程中,老费前后换掉了四批施工队伍,其中有一批施工队还是清凉村的人。”

一条条整洁有序的硬化水泥路,一栋栋风格统一的“小洋楼”,一个个整洁舒适的“微田园”……如今,那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清凉村早已发生蜕变,实现了“人净、户洁、村美”。

“保”住原汁原味的乡愁

与一般土坯房的改造不同,昭化区柏林沟镇向阳村老街的改造更加考究工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昭化区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让向阳村老街的29户20栋传统民居真正保留了“原汁原味”。

“这既留住了记忆,让老建筑‘复活’,又更加具有了古韵古味。”看到改造后的老街,向阳村老街居民张明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本地群众,外地游客也对向阳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重庆市渝北区游客张先生看来,这个深居秦巴山深处的小镇,别有一番传奇风味。经过修复后的魁星阁楼、广善古寺、分司衙门等景点,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样子”,这也让柏林沟镇成为兼具历史格调与现代风情的古老小镇。

近年来,昭化区对传统村落坚持“连片保护”,先后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850万元,对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传统院落、传统民居、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开发以及修缮,并突出地域、文化、乡村等川北特色,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目前,昭化区已对全区2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村落,进行挂牌保护,累计修缮加固传统老院子566个。2018年,王家镇方山村等10个村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责编/范吴瑕)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