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把握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2019-11-11 15:59来源:成都《先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协作处调研员、哲学博士   尹建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四十多年来,道路的正确、理论的创新、制度的优势、文化的厚重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认识到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个里程碑上,在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几十年的探索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严重曲折,付出了各种代价,其中的甘苦,唯有中国人民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实现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有机统一;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方向正确和活力强劲的有机统一;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现实任务和远大目标的有机统一;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实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看待世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从而使这条道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与时代潮流相随、和世界文明相伴中不断走向成熟,引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沉着应对国际国内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战胜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前进。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严峻考验而立于不败之地,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种种突发事件而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所以能够众志成城战胜各种重大灾害的强烈冲击而处之泰然,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而创造“中国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并不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的沧桑巨变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走得正、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这条道路超越了西方模式,它不仅带来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正在鼓舞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必将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早在1965年,毛泽东就说过,“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我们正是因为走自己的路,才走出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走出了充满豪情的中国气派,才走出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时代,我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坚定走下去。


理论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立足时代前沿,又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顺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我们国家能在短短的40多年快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在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既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和“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最新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在十八大以来党所经历的深刻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它因生长于其中的全新时代、鲜活实践而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时代风云、实践发展多么波澜壮阔,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就多么博大精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必须长期谱写下去的“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构建起的新的理论体系,它不仅系统地回答了时代课题,也必将在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威力。


制度优

制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艰辛曲折、来之殊为不易,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一制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先进的制度形式;这一制度,能够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制度,能够凝聚共识,形成共同意志和力量;这一制度,能不断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民主集中制既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同专制主义根本不同,又反对把民主和法制相割裂,同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划清界限。再比如,我们的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能够协调一致地高效运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一个规划、一个部署一旦确定下来,就能长期坚持、有效执行,有利于防止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立、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病。此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是颇具中华文化特征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是对间接民主、代议民主的完善和超越,有利于汇集各方面人土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团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进一步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在世界上不同制度模式的较量竞争中更加充分展现出自身优势,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而制度优势的发挥,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文化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构成了厚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国人民既找准了历史归属,又充满了革命气概,还凝聚起时代力量,拥有无比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既能自强不息,也能包容并蓄;既有民族特质,也含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文化秉持的从“和而不同”到“天下大同”的致思方式和治平路径,应该说既超越了“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也超越了“多元一体”的相处之道。

梁簌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其中,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他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在这里,虽然梁簌溟的观点是仅就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但也毫无疑问道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和胸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人更加厚实的精神家园,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民族注入复兴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我们有底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编辑:杨浈浈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