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充分发挥村史馆文化品牌的功能
2019-10-24 11:3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杨浈浈 王瑾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先农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许多地区兴起了村史馆的建设热潮。村史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如何发挥文化力量凝心聚力,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村史馆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为此,我们带着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先农。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先农 图/余娜

问:现在许多乡村都在陆续建设村史馆,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杨先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于加快农村文明建设。几千年来,中国形成的村落文化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线,同时包含着地域性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这些恰恰就为村史馆建设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

村史馆有三大重要功能。一是传承历史。农耕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光辉最灿烂的文化。通过村史馆就可以看到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二是传播知识。每个村有自己的发展历程、特色、禀赋和底蕴,通过村史馆可以展现这个村独特的历史积淀和知识背景;三是展望未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村史馆能够生动、有趣、深刻地展示他们当代人的奋斗史、斗争史,这些当代史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这个村未来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上的希望和未来走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村史馆不仅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反映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的历程,更激励着当代青年们继续拼搏,书写新的辉煌村史,因此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所以,有条件的村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做一些村史馆的建设。

问:村史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不能只是待在那里不动的历史“收纳箱”。就村史馆的利用来看,如何让其在群众教育、凝聚人心、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历史文化的“收纳箱”转变现代精神文明的“百宝箱”?

杨先农:文化振兴需要一些载体,而村史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平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农耕文化,中国乡土社会是农耕文化的根基,其文化基因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人与环境和谐互动、注重乡里乡亲相处的“和为贵”等等,大量的文化元素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风文明和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智慧源泉。在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系统梳理、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是在农村建立公序良俗,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各种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在乡村依托村史馆唱响主旋律,把村史馆作为凝聚村民、教育村民、引导村民的阵地,将落脚点放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主流价值理念对农民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同村民的生活相结合,同村民观念、行为的养成相结合,有利于塑造具有现代农民特征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认知,并内化为自觉的具体行为,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要注意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村史馆的建设要遵循“去其糟粕,保存精华”这一原则。

首先,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村史馆是意识形态的阵地,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帜,恢复一些低级的、反民主、封建专制的东西。各级党组织都有意识形态责任,这根弦一定要绷紧。比如有些村的村史馆积极宣传孝文化,但这个“孝”,必须是要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孝”,而不是封建主义的愚“孝”。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村史馆的各项建设中,通过村史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发挥榜样力量。

其次,历史具有复杂性,多做一些论证。农村的历史中复杂因素更多。要坚持民主性、时代性、人民性,结合过去和现在,重新做一些评价。做到向前看,尽量反映当代人的奋斗史,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糟粕的进入。

问:如何将村史馆的建设同当地发展相融合,让其“活”起来?

杨先农:中国农村有着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艺术工艺、能工巧匠、民俗风情等等,承载着中国优秀文明的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

立足当下,塑造村史馆这个文化品牌。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借助村史馆这个载体,实现对当地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再认识、再挖掘、再利用。通过村史馆讲好当地乡村故事,传播好当地农民乡音,展现本地特色。让历史遗物和特色文化讲故事,发展好农业创意文化产品,做出品牌,做成产业链,积极地走出去,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乡土中国,将文化的吸引力转化为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当地各项事业的有机关联,实现价值最大化。

问:对于村史馆的建设和进一步发挥作用,您还有哪些建议?

杨先农:历史不能仅仅只看过去,村史馆的建设要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的历史性发展变化。

同时,村史馆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作相应的调整。有的村史馆仅仅是做到了简单的收集,完全忽视了村使馆的内涵、意义、目的等,沾沾自喜于花了多少钱才收集到了某些所谓古稀的东西。村史馆的展览需要站稳政治立场、有自己的研究观点、有自己的生动素材等,要进行综合性地再创造。收集到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背后挖掘到的独特的村落文化。

另外,展览是有规律的。专业的事情要专业的人来做,村史馆的建设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管理,借助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做到生动、科学、全面、有效果。

此外,村史馆也可以作为田野调查的基地,收集汇总该村的数据和资料,方便科研工作者的进驻。(责编/余娜)
编辑:徐雪梅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