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保护大熊猫 擦亮四川名片
2019-10-23 17:1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杨浈浈 本刊记者 蒲芸茜 陈艾婧

亲历者:张和民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工,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大熊猫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人称“熊猫爸爸”。

张和民与大熊猫
至2015年,四川省境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至1387只;2018年底,在川人工圈养大熊猫达482只;目前,四川累计建立各类以大熊猫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地95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大熊猫受威胁级别由“濒危”改为“易危”……张和民兴奋地摆出一系列数据。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在大熊猫保护上不断努力的生动注脚。

正在晒太阳的大熊猫宝宝们
1983年,九寨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量大熊猫因饥饿而亡。刚从四川大学毕业的张和民,来到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野外观测站“五一棚”,投入到为抢救大熊猫组织的野外调研工作。“说是观测站,其实就是油毛毡搭的棚子。”张和民回忆。

“当时大熊猫栖息地以海拔2500米为界,往上仅有一种竹子可以生长,往下都是农耕区,实际上竹子的多样性被破坏了。”在张和民看来,大熊猫就是自然环境的“监测器”。因此,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在保护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保障长江几条主要支流上游及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安全。为此,四川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禁止采捕、大力减少水电开发,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引起重视的同时,另一个隐忧一直存在: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萎缩,近亲繁殖增多,且很难适应人工繁育的环境。于是,国家林业部门下达了“1991年度至1994年度卧龙大熊猫繁殖攻关”计划。张和民带领团队通过改进人工授精技术和人工育幼方法等措施,终于在1998年攻克了大熊猫繁殖“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

“人工繁育的最终目的是放归野外。”几经摸索,又几经失败,张和民和科研人员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探索。他们把雌性大熊猫放归到野化培训圈,采取母兽带仔的方式,让大熊猫一出生就生活在模拟的野外环境中,并专门给工作人员设计了熊猫伪装服,尽量减少大熊猫与人类接触。张和民说:“目前,我们野化放归了11只大熊猫,存活率高达80%以上。有一只甚至从雅安走到了凉山。”

不久后,张和民又提出“大熊猫野外引种”的想法:“放出去是复壮野生种群,收回来可以将野生种群的基因带入圈养种群,都是解决遗传多样性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雌性大熊猫“草草”成为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的首例个体,并于2018年7月成功引种产下一对双胞胎,实现了我国大熊猫繁育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除了四川,大熊猫在历史上曾分布于10多个省、市、自治区。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熊猫能否回到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我们正在研究。”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如今,大熊猫已成了四川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来川旅游。而作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在未来还要承载更多。自中央明确四川牵头启动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省已初步探索形成了“国家管理局—省管理局—管理分局”三级管理机构体系。今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7个分局在相关市(州)挂牌。目前,四川正着手大熊猫国家公园地方立法事宜,将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供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责编/周盼)

编辑:喻灵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