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新中国七十年四川发展的重要启示
2019-10-18 17:3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挂国旗、迎国庆,成都日月大道街景   图/杨永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崛起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历史更加证明了这一伟大壮举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四川70年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70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彻底结束了旧四川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局面,建立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开展了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川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承担的“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四川党组织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中国改革史上写下了多个“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共四川省委带领全川人民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专注发展定力和惩治腐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谋划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三万亿和四万亿台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一大批旅游景区、名优产品享誉海内外。

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和四川70年的辉煌历程及取得的光辉业绩,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对于激励全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与全国同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70年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秉持初心和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和建设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共识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四川全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成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三线建设”中一马当先取得重大成就;从粮食品种的改良到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从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到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天府之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是我国改革的策源地之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四川取得了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壮举,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省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全省注入持久动能。经济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虽然历经曲折,但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和模式,在世界上创造了大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发展不足仍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方面,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为紧迫。同时,四川省在这70年中也留下了小而粗放、多而散乱的教训,产品参与全国市场价值链程度不高,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和水平更是远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面对这些问题,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部署,都是立足于我省几十年来的经验启示,全面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四川的具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文化支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自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文化崛起带动大国崛起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普遍路径。7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在推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历来是文化资源大省,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修建成渝铁路、成昆铁路、川藏公路、“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抗震救灾等重大工作中涌现了大量文化成果,巴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四川处于“治藏必先安康”的特殊地理位置,拥有全国第二大臧区、最大的彝区和唯一的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多民族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摒弃圈子文化、袍哥文化和码头文化等封建残余流毒,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加快建成文化强省,为推动全省各族人民完成新时代新任务凝神聚气、汇聚强大正能量。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程,归根结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践行宗旨就是要为全省各族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定力方能负重行远,方能抗挫折,四川面临的“三大攻坚战”较之其他省份,难度更大,各级党组织更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前进动力。

第五,必须持续用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蓝图的整体勾画与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使之上升为国家建设“五位一体”中的一个方面,都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四川在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家的能源基地,长期为东部地区改革发展提供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支持。新世纪以来,四川自觉服从中央和国家调配,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在长江上游筑起了功在千秋的生态屏障。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荣誉更是责任,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在本部门本地区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六,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造就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70年的光辉历程证明,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是党和国家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70年来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起决定性作用,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70年来,四川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发扬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勇于革命,不断进取,经受住系列考验,为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70年的历程表明,管党治党必须从严,松之失度则废纪,四川一定时期全省政治生态遭受到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的影响,党的纪律出现松软,一批干部被带坏,留下了深刻警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顺应国情、省情、党情的新变化,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初心使命,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四川党的各级组织始终成为新时代全省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70年创造了人间巨变的光辉业绩,70年积累了治蜀兴川的丰富经验,70年凝聚了继续前行的磅礴动力。面对未来,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供稿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喻灵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