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为川籍农民工撑起一片蓝天
2019-09-12 16:0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坚持“广覆盖”,大力构建内外协同服务体系

文/蒋筱青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东莞分会组织会员参加“巴蜀东莞二代大型运动会” 供图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

“不管你们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家乡人民永远牵挂着你们。”2018年10月16日,在广州召开的川籍农民工座谈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一番话打动了不少参会的川籍农民工代表。
“我当时就坐在彭清华书记对面,与家乡的领导面对面交流,既感到亲切也觉得振奋。”8月的广州暑气未消,在广州市天河区保利克洛维大厦11楼的广州源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德阳籍农民工张清云正在忙碌。
在广东,和张清云一样为梦想拼搏的川籍农民工还有很多。据四川省农劳办统计数据显示,在省外劳务输出中,广东省是人数最多的目的地省之一,450多万川籍农民工常年在广东各个行业务工就业创业。
“出门在外不容易”,一句话道出了不少川籍农民工的辛酸。他们背井离乡、长途跋涉,从内陆来到沿海城市,只为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川籍农民工“所思所想”是什么?“急难愁盼”有哪些?川籍农民工座谈会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批有力度的举措相继推出,为农民工织牢一张有温度的服务保障“网”。

圆一场“团圆梦”
过了中午12点,张清云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迅速在办公室解决了一顿中午饭。车流人流不停穿梭于保利克洛维大厦周边,勾起了张清云初到广东时的回忆:当过焊接工,和他人合伙卖过月饼,吃过顿顿只配萝卜干的白米饭,干过天天加班加到晚上12点的活。
从1996年到广东打拼,到2011年在广州成立广州源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间将张清云磨炼出来,让他从打工仔变成了企业家。张清云说,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不容易,家乡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爱,让“大家伙儿心里很温暖”。
今年的第一份“温暖”发生在春节,那是一趟让川籍农民工安心回家过年的“幸福列车”。
每年春运,对农民工而言是一路辛苦、一路奔波,大包小包扛在肩上,手里紧紧攥着的车票是忙活了一年的“团圆票”。为让川籍农民工安心回家过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以下简称“广州办”)协调广铁集团,会同川、粤两省相关部门及新浪广东等爱心企业,在2019年春节前夕开行由广州、深圳等地到成都、达州等方向的10班次返乡专列,让一万余名川籍农民工安全回家。
“公司两名德阳籍员工就搭上了春节返乡专列,一路上不仅有免费食物,还有表演、游戏等。”张清云说,员工回来跟我讲“家乡人太热情了,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温暖行动不停歇,圆了“团圆梦”,还要圆“亲子团聚梦”。
今年暑期,一群来自四川的孩子们在广州办、四川省妇联、广东省爱心企业等各方帮助下来到了深圳,与在深圳务工的父母团聚;还有一群来自达州、巴中、南充、广元等地的优秀小学生代表,在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与四川省教育基金会、广州市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来到了广州。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丘永纯说:“看到他们团聚,我们也很感动。”

打通维权“绿色通道”
“四川老乡在广东能吃苦,很勤奋。但是权益受到侵犯时,就变得不知所措。为什么呢?就是不知道怎样维护自身权益。”魏素琼是四川巴中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目前是广东海际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业近20年,她遇到了不少四川老乡,她说“他们找到我,我就会帮助他们”。
对农民工而言,维权不容易。如何让这件“不容易”的事变得“容易”起来?打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今年3月,一块写着“四川省法律援助广东工作站”的牌子挂在了广州办,标志着广州办将与四川省司法厅展开合作,共同维护在广东的川籍农民工权益。
其实在这之前,广州办在打通农民工维权通道上已经下了不少功夫:广州办与广东省司法厅协作,依托广东省“12348”法律援助服务热线和广州办农民工服务热线等,构建了线上维权服务综合平台;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立了13个川籍农民工服务站(点),延伸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触角……
效果如何?2018年以来,通过线上维权服务综合平台,1100余名川籍农民工得到了各类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意见指导;通过13个川籍农民工服务站(点),1700余名川籍农民工免费获得维权服务。
为川籍农民工权益“保驾护航”,商会协会社团等力量不容忽视。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会长温志明介绍,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是由热爱和支持巴蜀文化发展的人员和单位自愿组成的在粤社会文化团体,成立的目的就是“帮老乡,给老乡搭建发展平台”。
巴蜀法律专业委员会是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20个下属分支机构之一,今年上半年已为近百家企业及40多个会员提供了法律服务,为巴蜀籍老乡谢某某、王某某、周某等人提供了律师服务。

省外第一家“妇女之家”
经过四个多月的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和谋划筹备,今年 4月28日,四川省妇联与广州办依托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成立了“四川(广州)妇女之家”,为推动在粤务工巴蜀女性离乡不离“家”、流动不流失、服务不断档搭建平台。
在广州市越秀区广东大厦四楼,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办公区里“四川(广州)妇女之家”已经挂牌。艾连娣等16人成为“四川(广州)妇女之家”第一届班子,将与在粤女性农民工直接沟通联系,帮助她们解决难题。
在艾连娣的活动安排表上,志愿者服务、女性维权、教育咨询、创业就业能力培训等服务项目按照月份安排得满满当当,活动地点不仅有广东广州、佛山等地,还有四川凉山、甘孜等地。
借助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各个分支机构资源,“四川(广州)妇女之家”的服务很有“料”。比如,依托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下属巴蜀教育培训委员会,开展在粤巴蜀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依托巴蜀法律专业委员会,开展“在粤巴蜀女性农民工、女企业家维权大讲堂”。
接下来,广州办将根据“四川(广州)妇女之家”的成功经验,依托四川在粤商协会党组织和流动党组织等,在广东其他川籍女性农民工集中地建立更多四川“妇女之家”“妇女微家”,构建关心关爱川籍务工妇女的网络。(责编/刘艳梅)

记者手记
从四川来到广东,川籍农民工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命运”:60后广元籍农民工王风,在广东中山市打拼出一片天地,成为中山德莉玛法洁具有限公司企业法人;80后阿坝籍农民工刘小明,在广州有了自己的数码快印公司;90后南充籍农民工龚明先入职深圳杰美晟模具有限公司,获得了成长。一个个川籍农民工,书写着关于“奋斗”的故事,他们感谢家乡的关怀与帮助,也真挚地说“自己要雄起”。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