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其他
为四川脱贫攻坚“四个最”点赞!
2019-09-06 14:41
9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本场发布会上,省扶贫开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围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内容进行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集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最强总攻,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脱贫攻坚办主任、省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降初介绍,几十年,四川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成功跨越温饱不足、基本温饱、稳定温饱三个阶段,全省的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缺衣少吃”的历史。2016-2018年,在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三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突出成就主要体现为“四个最”。

减贫进度历史上最快

2013年底,全省有贫困县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贫困发生率9.6%。

到2018年底,贫困县减少到38个,贫困村减少到1782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70万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

今年底,全省除凉山州外其余20个市(州)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再过一年时间,我省就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千百年梦想,这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

全省累计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每年400余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118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7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深度贫困堡垒加速攻克,量身定制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17条特殊政策。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12.3万公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227万平方米,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有效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问题。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培训贫困群众1400多万人次。创办“一村一幼”教学点4888个,全面推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推广了“村民积分制管理”“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等扶贫扶志模式,开展了“脱贫攻坚奖”“脱贫榜样”评树活动,引导带动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帮扶力量历史上最强

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各行业部门分战线组织推动,人大、政协、纪委、军队、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参与。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

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近6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

制度体系历史上最优

对象识别上,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资金投入上,近年来,共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

脱贫退出上,分县、村、户明确了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

稳定脱贫上,农村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两线合一”,创新构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率先对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

监督考核上,颁布实施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了扶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四川实践、四川方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王瑾

新闻发布会上,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以及农房改造等关乎于贫困发生最关键的各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教育扶贫

“截至目前,我省彝区、藏区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7.1万多人已劝返6.1万多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已全部劝返,其余的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全部劝返。”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李志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省连续出台4个文件,召开3次全省大会,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落实。

为让贫困学生能上学,每年投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70多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0余万人次。在全面落实国家已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在民族地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免学前保教费、免高中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改善校舍条件改善,我省累计投入240多亿元,用于实施“改薄项目”,累计建设校舍1100多万平方米,建设教师周转宿舍4万多套,开办幼教点4888个、班级6879个;为抓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以来,全省共招录培养省级公费师范生15000名,招聘特岗教师25997名,成都、绵阳等10市74县(市、区)1160所学校向45个深度贫困县1287所中小学校选派教师1700余名对口帮扶。藏、彝区千人支教计划每两年向民族地区选派支教教师1300余名,组织省内14所设置师范类专业高校1800余名学生到凉山州顶岗支教。

产业扶贫

苍溪县1.9万户贫困户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池塘等“五小经济”,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德阳市建立扶贫产业园27个,面积1.5万亩,覆盖贫困人口5200多人; 天全县老场乡红岩村促进土地高效流转建园区,全村328户获得60余万元租金…… 

产业扶贫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手段。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卿足平介绍,全省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脱贫总数的54.7%,撑起了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 

据介绍,四川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一户一策;打造和发展“大凉山”“净土阿坝”“圣洁甘孜”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川字号”品牌;推进“贫困户+园区+业主”“贫困户+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组织;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直销和助销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截至2018年12月底,直接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34亿元,助销贫困地区农产品达110亿元。

在记者问到“四川扶贫”商标注册、使用情况时,降初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有1535家企业、3323个扶贫产品通过了商标申报使用,其中贫困县949个企业、用标产品数2087个。

健康扶贫

四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四川这几年的健康扶贫工作,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用了“五四三二”来概括。“五大行动”包括深入实施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四项工程”包括系统推进卫生机构建设填平补齐工程、卫生计生人才振兴工程、卫生计生人才振兴工程、基层履职尽责考核推动工程。

同时,聚焦重点人群,全面推进“三个一批”,分别为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此外,还落实一地一策,综合防治“两大疾病”,即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攻坚行动,深入开展藏区包虫病防治综合。

到2018年底,全省贫困县的县级医院均达到了二级甲等以上,摘帽县的贫困人口100%建立了健康档案,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了93.46%,全省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个人缴费部分实现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100%。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深度贫困地区控制在5%以内。通过传帮带帮助深贫县47个临床重点专科,开展适应技术2050项。“因病致贫”率42%,较2015年底的48%下降6个百分点。 

易地扶贫

2016年以来,118.4万名居住在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挪穷窝”。

“十三五”期间,四川规划对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136.0461万(含新增20.0461万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计划总投资817亿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彭小菊介绍,截至8月底,“十三五”搬迁任务已建成住房涉及124万人,建成率91.15%;搬迁完成118.4万人,搬迁率87.03%。

此外,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三年,我省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的方式,共解决62.3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在凉山州建立了巡检机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1个巡检工作组,对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农房建设开展巡检,着力建立覆盖全部建卡户农房建设的监管机制。巡检工作覆盖了800多个安置点、5.4万户,截至8月底,发出整改通知单近400份,已经发现1636个问题,通过巡检队伍和各地方政府、监管部门、施工企业的积极配合,解决1500多个问题。
编辑:徐雪梅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