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宁愿眼睛失明 誓要群众脱贫
2019-08-20 11:3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渠伟

文/任驰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这是张渠伟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称号时的颁奖词。

自担任渠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以来,张渠伟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1800多个日日夜夜,弃假不休、昼夜鏖战,长年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青光眼,几致失明;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山高路远,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数年如一日,始终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铮铮誓言,为推动全县130个贫困村退出、136610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35295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12.1%降至0.5%,顺利完成全县“摘帽”贡献力量。

张渠伟正在宣讲扶贫政策  供图/渠县组
先思工作、再虑个人,义无反顾踏征程

“脱贫攻坚没有退路,只有义无反顾。”2014年,张渠伟走马上任,面对全县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

写笔记、备课件;挑灯夜战、苦学苦研……工作之余,这些都成为了张渠伟的生活常态。“白天当局长,晚上当教员。他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业务知识闭卷考试,亲自批阅点评。”渠县扶贫移民局办公室主任彭丽介绍说。

这两年,张渠伟倍受病痛折磨。看一会儿电脑,摘一下眼镜,滴几滴眼药水,擦一下泪……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

作为驾驶员,蒋小建对局长的病情最为了解。由于经常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2017年初患上青光眼,眼角布满皱纹,眼皮透着淤青。此外,他还患上少见的耳石症,多次严重眩晕住院,从未按照医生安排的时间住满,有3次在医院拔掉输液管偷偷出院回到工作岗位。

“视力左眼降至0.04,右眼降至0.6。立即办理住院手续,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很快作出诊断。“没时间住院哦,能不能利用药物保守治疗?”张渠伟恳求医生多开点药。

“咋这么不爱惜自己身体?你目前已经属于半盲人了,再拖下去就会面临失明的危险。”医生劝道。听到消息的家人也求他,张渠伟却笑着说:“瞎了再说嘛,等‘摘帽’任务完成之后就去手术。”

跑现场累了,车上后座躺一会儿;在办公室睁不开眼了,沙发上眯一会儿……“领导,你这么累,图个啥?”面对蒋小建的疑问,张渠伟解释道:“生命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只要全县顺利脱贫‘摘帽’了,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了。”

一心为民、满腔赤诚,背着帐篷暖民心

张渠伟的车里随时带着帐篷、雨衣、水鞋,吃在农家,住在帐篷。“情系农村,心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水口镇大田村村民李云,一家六口无固定收入,经常找村干部“闹意见”。一次入户调研,张渠伟也被“缠住”,陪同的干部一脸尴尬,张渠伟却笑嘻嘻地听李云一家“倒苦水”,还边听边做记录。午饭时间,主人家喊话留客吃饭。本是客套之举,张渠伟却一口答应了。饭桌闲聊,笑声很快消融了干群隔阂。也就是那一餐饭,改变了李云一家多年来对干部的“成见”。这一餐饭后,张渠伟帮着李云家做了不少事:联系村里的木材加工厂,解决就业增收门路;帮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建125平方米新房;联系农民夜校讲师,一对一上门传授种养殖技术……2016年底,李云家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顺利脱贫。

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局长住帐篷,这可是件稀罕事,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三顾茅庐、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引能人

赏桃花、摘葡萄、品沃柑……在渠县水口乡的汉亭农业基地,业主王超说,是张渠伟的诚心和执着打动了他,才让他坚定了在渠县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当初,退役军人王超本不打算回乡创业,张渠伟知道后,自费几上福建厦门、几下广州深圳,苦口婆心,多次劝其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最终,王超终于下定决心,将产业项目落户渠县。王超先后在中滩、水口、丰乐、卷硐等乡镇建起了4个老兵创业扶贫基地,吸纳29名退役军人成立“老兵创业扶贫之家”和“渠县退役军人综合党委汉亭农业联合支部”。发展至今,汉亭农业已种植四季水果1.5万余亩,带动农户3000余户(其中贫困312户806人)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面对渠县脱贫任务量大面宽、艰巨复杂,张渠伟说:“群众要脱贫,产业是关键。”为让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他建议发挥在外渠商的资源优势、人际优势、信息优势,打“亲情牌”“老乡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得到了“渠县联谊支乡协会”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不懈努力,张渠伟动员回引“天下渠商”投身脱贫攻坚,已有2000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同步引进万隆锦绣、德康养殖等企业,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建立乡村“生态环保扶贫车间”30个,带动12500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他是“精准扶贫”的践行者,他是“铁军扶贫”的首创者,他是“农民夜校”的倡导人,他是“社会扶贫”的牵线人……渠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张渠伟的贡献付出下,已如期实现高质量整县“摘帽”,但他深知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他愿一如既往地同贫困群众一起迈进。他的眼睛也许会每况愈下,但无数的眼睛一定会照亮扶贫之路,他愿用生命践行“宁愿眼睛失明,誓要群众脱贫”的诺言。(作者单位/渠县县委组织部)(责编/谢鑫宇)



编辑:喻灵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