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新时代成都协调发展的新特征
2019-08-13 14:47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盛毅

坚持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必须坚持的五大理念之一。在不同发展阶段,协调发展的内涵有着很大差别。如果说过去强调的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局部矛盾和平衡短期利益关系的话,那么,随着我们对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协调发展理念已经上升到追求全面和系统的、可持续的发展。成都市目前关于协调发展的部署和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协调发展的理念,而且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作为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促进协调发展中,表现出诸多新的特征。

坚持协调发展从全面系统长远着眼

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大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大统筹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明显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是当前和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协调发展比作“制胜要诀”,强调了协调发展在新时代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市加大了协调发展的探索,尤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此外,成都市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等的协调方面,也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受发展阶段的制约,过去的协调发展探索与实践,更多局限于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和某个时段,更多是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措施,更多针对经济发展领域,总体上表现为立足于局部而不是立足于全局的协调,立足于短期而不是立足于长远的协调,特别是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顶层设计。

进入新时代以后,成都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社会环境互动性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质量要求提高,对协调发展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始终能够在长远发展中保持各方面的协调,成都市以长期规划为引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红线,以创新协调方式为手段,以加强各方面工作的统筹为保证,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系统探索。

第一,深化认识明确协调发展思路。面对十九大提出的“两步现代化”目标,面对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成都市站在全面发展、全省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长远发展等角度,对新形势下的协调发展作了深入系统思考。在协调的内涵上,将经济体系自身的协调,扩大到经济社会的协调,进而扩大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认识上,从立足于补短板促协调,扩大到植入新功能促协调,进而到更多依赖综合施策促协调;在协调的区域范围上,将成都行政区内的协调,扩大到与全省的协调,进而扩大到与成渝城市群、东部地区甚至“一带一路”国家的协调;在协调的重点任务上,从关注城市空间拓展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扩大到生态空间、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国土空间的优化,进而扩大到城市各类功能的合理配置和布局的协调;在协调的路径和机制上,从以行政推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主,扩大到行政+市场的投资和项目推动,进而扩大到制定跨区域战略合作和行动方案,并且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推动。这些突破西部定位、跳出西部思维、明确构建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等的思考,不断引领着成都市协调发展思路、办法、重大举措制定等取得新突破。

第二,制定规划管住协调发展方向。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朝着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目标前进。“三步走”目标的提出,全面对接了十九大提出的“两步现代化”目标,为成都市实现长远协调发展确定了基调。而“三步走”的具体内容,落实到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落实到了科技、产业、国土、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中,形成了能够实现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第三,明确承载力管住资源环境利用底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成都市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是从空间上将全域划为三区三线,来系统描绘协调发展蓝图,明确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各自占市域国土面积的比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来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利用。二是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上,来确定集聚人口和产业上限,通过水资源、能源、环境排放等的测算,明确了常住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布局。三是从新的理念来认识和利用生态资源,变资源为资本,按照“生态投资是政府最优质资产”的理念,推进绿道、公园、水面、森林的生态价值利用。

坚持协调发展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

面对长期存在的诸多不协调矛盾和涉及面广的难题,面对城市空间优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快、城乡关系融合步伐加快、成都与周边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等现实。需要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点,通过解决好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调节好长期比例不当的关系,补足导致发展不协调的短板,从而将全面协调发展任务落到实处,为长远协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针对城市空间利用不协调的实际,成都市将其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发展战略,为城区各片区的协调发展,划定了基本框架。以此为指导,成都对中心城区密度偏大、现代功能配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人口布局、提升城市功能的中优方案,注重疏解非核心功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空间。对东部、南部一类重点开发区域,完全按照现代化发展需要,积极“东进”和“南拓”,全面配置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功能,成为现代化先行区。尤其是“东进”战略,被视为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标志性举措。对于调整力度大的北部区域,重点放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改造提升上,既有传统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退出,也有新兴产业和现代城市功能的植入。至于处于限制开发的区域,则将控制开发作为主要任务。这些举措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协调性。

针对产业空间布局不协调的实际,成都市将其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促进不同产业进入相应功能区,不仅消除了各区(市)县部分产业的同构和低水平竞争,强化了各区(市)县的产业特色,提升了产业水平,而且推动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生态形成,使不同产业在相应功能区建立起更完善的配套协作。同时还引导要素、人口分别向适合的片区集中,促进了产业布局、人口布局、能源资源和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协调性的同时,也强化了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针对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实际,成都市将其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着力补齐短板,坚持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篇文章,加强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土地、集体产权、金融、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对污水和垃圾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这些举措实施后,不仅使农村各个方面的不协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也使城乡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改善。

针对与周边区域协调不足的问题,成都市将其作为突破行政区划制约的机遇,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要求,自觉担负“主干”使命,先后与十多个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仅2018年就分别在交通、产业、要素、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共建共享方面,签署合作协议300余项,迅速打开了协同发展局面,与相关市(州)的互动性、关联度的增强,正在对当前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坚持协调发展从路径和机制着力

将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需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成都市在这方面有许多特色。

在促进协调的路径上,首先是立足于补短板促协调。如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不协调表现为高端制造、高端服务占比不足,补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新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不协调表现为分工不合理,企业太分散,补的重点是设立产业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生态圈。城乡不协调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大,补的重点放在农村,以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农村各个领域发展。经济社会不协调表现为社会发展滞后,补的重点放在文化、教育、社保等领域,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均衡化、社会治理建设等成为主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表现为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补的重点放在生态功能恢复的重建上,以建设公园城市为主线,大抓绿道、绿化、水生态建设,集中力量治理空气和土壤污染,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向资本转化的途径。

其次是立足于建平台促协调。如建设天府新区、东部新城、空港新城、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设立产业功能区等,通过发挥这类改革开放平台的作用,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和国际先进资源,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是扩大区域合作促协调。如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深化行政区内各区市合作,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优化了产业分工和环境资源分享。推进与各市(州)的合作,促进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此外,优化布局促协调、植入重大项目促协调等,都是成都市在促进协调发展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途径。

在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意见,主要体现在《关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学习新思想贯彻新理念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决定》《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中,成都市与各市(州)签署的合作协议中。

尤其是为促进空间、城市、产业的协调,成都市按照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的要求,坚持推行“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城市规划刚性落地。同时通过改革规划、建设、土地、户籍、财政等管理体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口、产业向相应功能集聚。创新土地供给,实施差异化开发强度、土地配置、产业准入等政策,制定主导产业链全景图,促产业链整合和产业协同联动,推动产业生态圈的构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为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成都市还大力推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与产业融合,实施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此外,完善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有利于产业跨市域布局和梯度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用最严格的制度和举措保护绿色家园,完善全市人口、水资源、环境容量等总量控制制度和政策,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指数,建立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分区差异化考核制度等,为全市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