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认识再提升 思考再深化 实践再出发 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
2019-07-17 11:28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  胡元坤

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成都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创新超大城市治理作出的战略部署。站位新起点,提升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关键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勇担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使命,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以贯之狠抓落实,推动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推动社区发展治理认识再提升

(一)深刻认识把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社会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引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实际看,当前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对党组织统筹资源、整合力量提出了新挑战;人与组织、人与单位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对党组织加强对“社会人”的引导提出了新挑战;新兴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对杜绝各领域“治理真空”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始终把基层党建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各类群体和组织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党的领导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群众。

(二)深刻认识把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社会化是主导理念,法治化是制度保障,智能化是技术支撑,专业化是实践标准,必须四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建立新型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联系实际看,当前社会治理转型提升迫在眉睫,对照“四化”要求,还存在行政化倾向较重、法律缺位依据不足、信息化支撑不够、专业化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眼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富有创造活力和现代化效率的新型治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培育法治精神强化依法行权,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增强治理精准性高效性,不断提升治理专业化水平。

(三)深刻认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必须充分注重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把重心和资源沉到社区,把治理和服务紧密结合,办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联系实际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更加注重追求精神愉悦、安全健康、素质提高、人文和谐和全面发展。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趋势性变化,必须聚力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把社区作为改善服务、优化供给、回应需求的基本平台,筑强做优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切实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实事。

(四)深刻认识把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在社会治理中,共建是基础,强调把“蛋糕”做大;共治是关键,强调推进良序善治;共享是目标,强调让发展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联系实际看,当前在共建层面,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共治层面,社会“陌生化”现象日益明显;共享层面,对群众需求供给不够精准。解决这些治理难题,必须强化基层治理力量的统筹协作,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通过组织纽带把各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资源共享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系统检视近两年成都的创新实践,推动社区发展治理思考再深化

(一)成都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探索实践。一是突出体制破题,推动权责匹配和资源整合高效统一。创新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初步构建起“1+6+N”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工作模式。二是突出造血提能,促进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良性互动。坚持以产城融合构建新型社区,围绕产业功能区布局,建设集生产、居住、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坚持以商业逻辑推动空间运营,在社区层面植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O2O+社区”商业模式。坚持以立品优城厚植发展优势,实施“五大行动”,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三是突出精准精细,推进供给创新和服务提升协同联动。围绕服务便民优化配置模式,在810个党群服务中心实施亲民化改造、项目化服务、专业化运营。围绕专业多元培育供给主体,全市认证社会企业达37家,组建社区基金会15家。围绕高效智能创新构建服务载体,开发“天府市民云”平台,整合服务事项161项,上线8个月服务市民4200万人次。四是突出共建共治,推动一核引领和多元互促同频共振。强化区域化党建增强统筹性,创新社区发展治理“五线工作法”、居民小区发展治理“五步工作法”。强化多方面参与增强向心力,全市13万名党员下沉社区开展服务,社区志愿者达190万人。强化各领域联动增强开放度,2.2万个驻区单位或组织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服务项目6.8万个。

(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认识体会。主要有五点体会:第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等重大问题。第二,落实新理念需要新路径,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深度融合,以科学发展引领有效治理,以有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第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把居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参与进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第四,城市治理的要义是事,必须坚持见人见事,以事聚人、聚人成事、为民解忧,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五,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必须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途径制度化,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向不动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思维理念的深度与现代治理的趋势还不相适应,改革创新的力度与实践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服务供给的精度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不相适应,社会参与的广度与共建共治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工作保障的力度与夯实基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不忘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攻坚克难,持续用力推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再上新台阶。

主动对表对标狠抓落实,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实践再出发

(一)聚焦“深化拓展”这个工作方向,重点推动“三维融合”。一是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机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各类组织“众星拱月”的格局。二是推动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强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健全社区治理和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推动跨部门社会治理事项统筹解决,构建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社会综合治理保平安的双线体系。三是推动社区发展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以实施“五大行动”为抓手,把精细治理、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理念贯穿社区“五态”提升全过程,运用产城融合理念更新社区形态,兼顾居民需求和市场逻辑升级社区业态,彰显天府文化底蕴涵养社区文态,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社区生态,营造社区共同体意识培育社区心态,做到在城市有感发展中“以事聚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聚人成事”。

(二)聚焦“改革攻坚”这个重要任务,重点推进“三项突破”。一是大力推进街道转职能。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赋予街道对派出机构日常管理权、区域内规划参与权等权力,让街道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业,同步抓好社区减负赋能增效,把社区做强、做优、做活。二是探索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利用。建立社区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利用的政策引导、激励奖惩等制度机制,让闲置社会公共资源真正发挥公共属性,更好服务社区居民。三是积极推进基层工作力量有效协同。以街道为实施主体,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推进机制统筹、工作统筹、力量统筹、平台统筹,形成社区发展治理强大合力。

(三)聚焦“服务提升”这个关键领域,重点优化“三类服务”。一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制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计划,推动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二是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推动一体化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终端等便民服务设施入驻社区,就近提供政务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加快“天府市民云”区(市)县服务事项接入。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探索建设邻里中心、生活体验馆等综合服务设施,鼓励发展“O2O+社区”商业模式,培育社区生活性服务领域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社区采用股份制、众筹、资产入股等方式发展生活类服务企业,在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实现社区资产保值增值。

(四)聚焦“做活社区”这个底部支撑,重点强化“三个保障”。一是强化人才保障。着眼建强社区人才队伍,加快编制社区人才发展规划,逐步健全社区人才政策体系,分类开展社区人才教育培训,推动落实社区人才薪酬标准,着力打通社区人才职业化成长和晋升通道。二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财政兜底保障、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直接拨付社区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基金会、社区微基金、社区社会企业,多渠道投入支持社区发展治理。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条例》立法进程,完善社区发展治理政策体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职责权力下放,夯实超大城市治理底部支撑。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