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2019-07-09 14:2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记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   

文/谢鑫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

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今年刚满30岁的穆天钊虽然才入行几年,但谈论起非遗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穆天钊到传承人家中走访

“现在不保护,以后就没了”

今年3月,接到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传统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罗世忠老师病逝的消息时,穆天钊心里很难受。“罗老师在医院的最后一段时间还让我们来做金钱板的抢救性记录。”穆天钊回忆:“那时,罗老师整个人已经瘦脱相了,坐着说两三分钟的话就得躺下,但他告诉我,他想在病床上作口述,现在唱不出来了,想讲出来,能讲多少算多少……”

谈到这段经历时,穆天钊言语中有些哽咽,“罗老师去世前最挂念的仍然是金钱板的传承”。这对穆天钊触动很大,“作好金钱板抢救性记录可能是对罗老师在天之灵最大的安慰”。为此,除了将罗世忠生前的演出记录整理保存外,穆天钊还协调摄制组从罗世忠的家人、朋友、工作场所等地侧面收集资料……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的,传承人的离去对非遗保护来说是最大的遗憾,或许某个百年遗存的文化形态也就因此人亡艺绝。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开展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而穆天钊正在挑起重担,对非遗工作作抢救性保护。 

“5尺布帐一张嘴,道尽世间百态。”被称为四川相书“活化石”的鲁国华能在演出时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运用口技模拟人言鸟语,扮演各种角色,使帐外聆听的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作为四川相书代表人物之一,鲁国华先生曾在中南海演出,但现在这门技艺只有他一个传承人了。

“我们近半年都在做这个项目的抢救性记录。”穆天钊说,如今鲁先生已经70多岁了,他一辈子都在讲相书,很想把它传承下去。为此,穆天钊带领团队一直在记录鲁先生演出的节目,并通过口述史访谈录制其个人成长、学艺经历、传承教学的内容等,并与上级部门一直在寻找能跟随鲁先生学艺之人。

“有些东西现在不保护,以后就真的没了。”为此,穆天钊主动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区,了解项目传承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带领专业团队针对濒危非遗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五年来,累计完成52个项目、70余名传承人的资料收集工作,工作成绩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创造需求才是最好的保护”

成都市非遗资源丰厚,但同全国大多数的非遗项目一样,都存在着产品形态单一、传播效果不佳、与现代生活脱节等问题。“非遗在现代生活中很重要,它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需要对它进行创新设计,使其与当代人的需求相关联。”穆天钊谈论道。

位于崇州市的道明镇自古以来就是产竹之乡,其竹编工艺也在几年前成为国家级非遗。然而,编竹筐、花篮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不仅无法促进工匠们增收,也令这门手工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传承人在技术上是不愁的,缺的是设计。”多方了解情况后的穆天钊总结道,让传承人来养一个设计团队不太现实,为此,他也在尝试作一些探索。去年,在成都市文旅局非遗处和非遗中心的领导下,穆天钊牵头完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竹藤编创意设计、竹材料研发工作,完成竹藤编创意设计新产品16件,推动成都传统工艺振兴。

“工作站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设计难问题。”穆天钊说,高校出设计,传承人出手艺的建站模式使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很大突破,非遗也在创造需求的过程中得到了保护与发扬。

此外,对于非遗保护中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民间文学,穆天钊及所在团队也在积极扩大其传播途径。“现在的小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反而对本土的一些故事很陌生。”穆天钊感叹,因为缺乏了解的途径,即使青少年们对本土故事感兴趣,也无从下手,所以要给其“创造需求”。

近年来,穆天钊牵头完成“传承文脉·成都民间文学创新推广项目”,首次将成都民间文学故事以现代绘本的形式呈现,将“望娘滩”“洛带阿斗传说”绘本化并公开出版,加深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其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穆天钊在为非遗节展览做准备

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

成都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以川剧为代表的川戏、以郫县豆瓣为代表的川菜、以水井坊为代表的川酒、以茉莉花茶为代表的川茶充分彰显了成都人民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这些不仅成了成都人民舒适安逸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也逐步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而这些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背后离不开非遗保护者在背后所作的努力,穆天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要充分利用非遗节来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非遗、我们成都的非遗。”在穆天钊看来,非遗节这一开放性平台能全面生动地诠释中国非遗魅力和保护成果。2017年,在参与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穆天钊作为策展人完成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非遗创意设计作品展”等五个大型展览,累计展陈面积8000余平方米,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扩大了非遗传播的“朋友圈”。如今,穆天钊正在忙着筹备第七届非遗节,他也将持续致力于推动非遗的发展与传播。

此外,穆天钊还积极组织本地传统工艺企业及传承人参加非遗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使非遗展示融入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让非遗产品以国际化的品质走向世界。非遗传承发展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穆天钊正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责编/陈贤凤)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