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突破圈层思维 推动一体发展
2019-05-09 16:26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杨志远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成都作为长江上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作为四川省的首位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必须努力提升协调发展水平,以自身的协调发展带动更大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成都确定了“中心城区+近郊区”的发展格局,正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突破圈层思维,推动城市一体发展之举。

把握协调发展之理以明规律

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是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首先,平衡是价值,不是绝对平均价值,而是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公平价值要求。平衡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成果由更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其次,平衡是手段,不是市场均衡手段,而是针对市场发展累积问题的制度矫正。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既需要壮大平衡的力量,又需要拓展平衡的空间,更需要做强平衡的产业、市场、制度联系,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更为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平衡是评价,不是单一的经济评价,而是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综合评价。发展是否协调,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成效评价,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工作审视。

推进协调发展,必须以平衡为基本价值坚守、重要战略手段和主要评价原则。一方面,要以协调发展来看待当前发展,谋划未来方略。有必要按照战略要求,紧跟国家协调发展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更为深入地融入全国平衡发展结构,积极发挥成都在西部地区建设和国家南向开放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积极、全面、深入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身辐射引领带动能力。有必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成都城市发展水平,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壮大促进协调发展力量,拓展协调发展空间,加强协调发展联系。

顺应协调发展之势以定方向

对标战略总瞩,正确把握成都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现实状态,查找存在差距,才能坚持问题牵引,明确发展定位。“中心城区+近郊区”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打造,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必将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既要认识到,成都市的圈层发展结构的形成,是市场环境中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的必然反映,是工业化规律的合理逻辑延伸,是优势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全省聚焦和成都应对。也要认识到,长期的圈层发展结构固化为较封闭的发展空间,即单核结构下城市、产业、农村由内向外分布的封闭结构。这种状态既不符合现代城市“城市+近郊”的基本形态,也无法实现产、城、人的有机融合与动态联系,更无法适应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不利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城市带动周边发展的可能性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三圈层环绕下的区域经济空间,既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外封闭的局面,更在未来发展能力培育和壮大上自我束缚。突破圈层惯性思维,就要打破对外封闭,革除自我束缚。“中心城区+近郊区”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发展成果的战略认定,也为成都市未来大都市区建设勾画了蓝图。“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明确了成都城市发展的未来思路,在此统驭下形成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调整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使得更为平衡的发展结构在成都城市发展中得以创造性落实,为成都作为“主干”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发挥“发动机”和“稳定器”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找准协调发展之策以变格局

在更为平衡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中,要推进协调发展,必须要以一体化作为主要的策略选择。有两个重点值得引起关注。首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成都作为“主干”与环成都经济圈的协同,既是成都带动引领辐射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是成都市未来发展能力可持续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从全省看,如果成都是“稳定器”,环成都经济圈就是“信号放大器”,没有“稳定器”就没有“信号源”,没有“信号放大器”信号的覆盖范围就有限,两者缺一不可。以一体化策略加强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的联系才能突出成都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和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从成都自身看,如果成都要做“发动机”,就必须着眼长远,考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培育和壮大。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一定具有要素充分流动、微观主体活跃、市场机制有效等特征。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重视自我培育,更要重视外部引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板块经济,其整体在一体化带动下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的重要过程。

其次,成都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内部的同城化发展。同城化是成都市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策略。考虑成都当前的发展实际,全域统筹、城乡融合是当前同城化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突破经济一体化的约束,在整体意义上布局城市发展。既重视在中心城区范围中着力推进,更重视在成都平原城市群战略层面着重推进成德、成资、成眉同城化。另一方面,要注重补足平衡发展结构的短板。一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快近郊区与城区的融合发展,以持续提高近郊区的要素承载能力。在这方面,尤其需要重视近郊区基于特色资源的服务产业打造,例如特色旅游、康养产业等。二是着力提升传统的二圈层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区向新兴城市转型。在这方面,要尤其重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壮大协调发展之力以促突破

从当前的实践上看,成都的协调发展要取得新的突破,首先必须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壮大协调发展的力量。

一是以创新促协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要以规划为指导,坚持一区一业原则,以市场为机制,积极推进产业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合理布局和创新发展。

二是以生态促协调。尤其在成都市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探索旅游生态价值转化的成熟模式与路径。尤其要重视体现生态价值优先导向,在重点地区,例如新兴城区,要通过生态项目来引领经济转型,通过重点生态项目的打造,例如锦城绿道、龙泉山森林公园、天府植物园等,来形成认知牵引力和关注聚焦点,形成发展的生态合力。

三是以共享促协调。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以开放促协调。开放是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的协调。围绕更高水平内陆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着力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高水平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积极探索和推进大港区建设,以开放新格局持续稳固来不断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