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探索构建“人地钱”留在乡村流向乡村机制 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2019-01-22 14:3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秀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领新一轮农村改革,把农村改革摆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纳入省、市、县三级考核,专门设立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每年召开农村改革工作专题会,把农村改革与“三农”发展统筹推进,探索构建“人地钱”留在乡村流向乡村机制,有力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德阳市罗江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图/杨永

激活“三类人”,让乡村聚人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指示。第一类是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在1市11县3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包括资格准入、教育培训、认证管理、生产扶持、社会福利、退养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让新型职业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同样的社会保障,享受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特殊的扶持政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万人,计划到2022年打造50万人的职业农民大军。第二类是专业技术人才。在21个涉农科研院所和62个县开展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出台鼓励离岗创办企业、允许兼职取酬、允许提供有偿服务、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约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10条政策,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已有5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改革,创办企业实体100多家。全面推行编制在县城、服务在乡村的“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对乡镇教育、卫生、农技畜牧等专业岗位,在县域内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已有10万多人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直接为基层服务。第三类是农民工。创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出台促进返乡下乡创业22条和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政策,从办理证照、土地支持、平台搭建、金融担保、表彰奖励等环节全链条制定扶持政策,在技能培训、居住条件、子女就学、社保服务、维权救助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服务保障。全省每年评定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县,命名一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评选一批返乡创业明星。累计有65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企业16万户,实现总产值3796.5亿元。同时,针对45个深度贫困县,专门出台“地方粮票”政策,通过定向招生、降分录取等方式每年面向深度贫困县生源招录1000名本科生、2500名高职生,实行定向培养、定向上岗。对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后,在深度贫困县内享受专科生、本科生待遇。支持采取聘任制公务员方式招录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对 “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等人员,考核合格的可直接招聘到乡镇事业单位。

盘活“三块地”,让三权分置落实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重要指示。一是承包地。创新开展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小型水利工程等确权工作全部完成,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等确权颁证。构建覆盖全省联网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成19个市级、152个县级平台,累计完成交易额超过900亿元,成都农交所成为全国同类平台中交易量最大的一个。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大园区+小业主”、农业共营制等机制模式,土地流转率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二是宅基地。在30个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县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实现形式,通过出租、入股、联营、抵押融资等多种形式盘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庭院经济、集体经济和美丽经济。泸县全域开展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偿使用、审批方式等改革探索,形成宅基地“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超占有偿、退出补偿”的使用制度和“规划引领、总量管控、有偿调剂、村民自治”的管理制度,已有2.3万户退出宅基地1.8万余亩。三是集体建设用地。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好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单列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蒲江县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1.21万亩,为乡村发展项目落地预留空间。郫都区率先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专项利用规划,建立农村土地出让(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细化23项配套政策,形成系列制度性成果,目前已完成46宗755.22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交总价款6.43亿元。

用活“三种钱”,让乡村聚财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重要指示。一是用好财政的钱。全面推广财政支农资金由直接补助改为基金、担保、贴息、股份、购买服务的“五补五改”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四项基金”,总规模达100多亿元。19个市(州)注册成立亿元以上的农业担保机构。省政府发行全国首支乡村振兴专项债券,主要用于宅基地制度改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二是引导金融的钱。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金融机构已与1.3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贷款余额224.4亿元。全面总结推广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全国首个银政企互通的全域综合融资服务“农贷通”平台,累计放款50亿元。启动“川农贷”工程,推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金”模式,着力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题,“两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70.21亿元。连续两年全省新增涉农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的四分之一左右。三是撬动社会的钱。把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作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支持专项扶持政策,编制投资指南、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重点项目库,探索PPP模式及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宜宾五粮液乡村振兴基金”,发挥国有企业资金杠杆作用,整合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全省有工商资本下乡企业14851个,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下一步,农村改革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优先,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乡村留在乡村,让乡村聚“人气”、聚“财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责编/裴佩)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