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农家书屋里的“绣二姐”
2019-01-09 16:39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焦胜

“清早起来去放牛哦,去放牛哦,碰到对面那个‘绣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实在嘛能干哟!”这是我的家乡宣汉县茶园村村民用当地民歌《苏二姐》夸赞村民杨喜妹的一句歌词。《苏二姐》在我的家乡流传久远,乡亲们将歌词稍加改编,传唱杨喜妹用在农家书屋学来的刺绣技术带领姐妹们脱贫致富的故事。杨喜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绣二姐”。

茶园村位于大巴山腹地,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乡亲们生活都不富裕。为了改变贫困面貌,“绣二姐”的丈夫王富军跟随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南下广东打工,留下“绣二姐”在家耕种3亩多的土地,还要照顾70多岁的婆婆和6岁的女儿。2017年初,宣汉县文化部门给村里农家书屋新送来一批图书,村上也将农家书屋重新装修了一番。起初,“绣二姐”同大多数村民一样,认为看书会耽误地里的农活,后来经不住第一书记老方的多次劝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了农家书屋。

“绣二姐”走进农家书屋看的第一本书是《手工编织》,随手一翻,发现书的内容是专门介绍怎么做针线活。仔细翻阅后,她发现针线活还有那么多技法,就连她最拿手的绣鞋垫竟也有这么多样式,她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绣二姐”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开始钻研鞋垫、棉布鞋、帽子、床上用品等的绣法。

村民们发现“绣二姐”的针线活越做越好,绣出的花色也越来越漂亮。第一书记老方将“绣二姐”的绣品拿到县城出售,没想到很受市民欢迎。“绣儿姐”的刺绣在村里名气越来越大,主动找上门来买她绣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在老方的帮助下,“绣儿姐”开起了网店,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二姐绣坊”。网店开张后,生意很好,于是“绣儿姐”找来村里其他姐妹一起办绣坊,手把手教大家刺绣技法,大家收入也逐渐多了起来。

绣坊越办越好,“绣儿姐”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劝丈夫回家和她一起干。丈夫王富军看到了绣坊发展的好势头,果断回家做了“绣儿姐”的帮手。“绣儿姐”和姐妹们负责刺绣,王富军负责采购原材料和网上销售。乡亲们夸赞“绣儿姐”能干,能说会唱的张大爷便改编了民歌《苏二姐》,这首歌很快在乡亲中传开了。

我趁2018年国庆回老家,专程去拜访了“绣儿姐”,她和姐妹们正忙着绣她们的作品,一件一件像工艺品的刺绣摆满了陈列架。“绣儿姐”笑呵呵地告诉我:“我得感谢农家书屋,是它教会了我和姐妹们这门手艺,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还要带领更多的姐妹到农家书屋学习,让她们都能找到过上好日子的门路。”她还说准备到邻近的巴山大峡谷景区开一家卖土家手工艺品的门店,让全国各地游客都瞧瞧土家女儿的手艺。

离开村子,在村口遇到改编《苏二姐》的张大爷,他开口就给我唱开了:“清早起来去放牛哦,去放牛哦,碰到那个‘绣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心灵嘛手巧哦,带领大家赚了钱……”高亢而沙哑的声音,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听着熟悉的曲调,我为乡亲们逐渐好起来的生活感到高兴。
(作者单位/宣汉县委组织部)(责编/蒋筱青)

编辑:喻灵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