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唱响改革开放乐章 畅享“蓉漂”美好未来
2019-01-09 10:56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改革开放40年,成都在革故鼎新与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奔跑,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城市,因人而兴。近年来,成都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吸引天下英才来蓉汇聚、扎根发展。成都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人才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二,全市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跻身“海归就业创业最爱城市”第三位。成都,已成为优秀青年人才首选的创新创业热土和筑梦圆梦家园。

制度破冰 政策创新释放人才活力

成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人才列为各类资源开发之首,谋划发展优先谋划人才发展;将人才从支撑要素提升为发展要素,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推进到哪里;将人才改革嵌入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引领支撑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目前,成都人才总量近500万人,并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

——强化党管人才,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成都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成立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中心”,组建新型社会组织“人才发展促进会”,在产业园区、楼宇、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站,构建起“1+2+N”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着眼人才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权责边界不清、市场手段缺位、服务管理滞后等深层次问题,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权力、责任、服务“三张清单”,突出了人才管理部门的服务保障职责,进一步推进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转变。

在做好党管人才“四管”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成都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通过集中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政治认同等专题培训,系牢专家人才的“红色纽带”。

——突出精准有效,形成更具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

2016、2017年,成都连续两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人才新政”,彰显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渴望和博大胸怀。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贴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聚焦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流动关键环节,研究出台以《成都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引领,“成都人才新政12条”“成都人才36条”和“成都人才新政十条”为支撑,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为补充,逐步形成全域整体开发、分层分类覆盖、多点多级支撑的“1+3+N”人才政策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统筹人才引育,建设相互衔接、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

成都自2011年开始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并于2017年更名为“蓉漂计划”,通过提升资助标准、加大扶持力度、分层分类服务等方式进行全面升级,共引进“蓉漂计划”专家659人、团队64个。

在市委“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指引下,成都积极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新机制,设立了4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载体,累计对接引进离岸人才和项目30个,给予1.4亿元资金扶持。

成都把推动全民技能提升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举措,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提能行动”,鼓励高校院所开放培训资源,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通过免费培训和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帮助每一位踏实肯干的市民学技能、提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圆梦出彩、体现价值。

智者先行 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成都人才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一批广受关注的经验做法。2008年,为切实解决创业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成都创新打造了“盈创动力”金融服务平台,将人才的“脑子”和有钱人的“袋子”结合在一起,在全国首创“统借统还”贷款业务,叠加政策性融资、创业投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开启了科技与金融创新融合探索历程。累计为54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约430亿元,助推80余家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之后,成都探索了更多“首创”,走出了一条敢想敢试、先行先试之路:

——“人才+项目+资本”,开协同引才先河。

2013年,一位美籍华人航空专家的到来,为成都引智与引资的“联姻”探索出一种可能。组织部门巧借外力、整合资源,变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为人才带着产业来。英国罗罗公司航空专家王先生来到成都,组织部门全程陪同选址,“打包”提供人才、产业、金融扶持政策,短短2个月内便促成项目落户,不仅立竿见影带来8亿元投资,促成“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落户成都,还跟进引来中科航发、朗星无人机等项目,形成涵盖发动机核心材料、零部件、整机装配、无人机生产及配套维修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航空动力小镇”,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唤醒沉睡中的科技成果。

成都拥有高校56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家,科技资源数量排名全国第6。2014年,着眼破除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了“成都十条”,鼓励“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破除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固有“枷锁”,让人才走出“象牙塔”、走上生产一线,以产权激励推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真正解放,更多沉淀的科技成果“发热发光”。

西南交大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截至目前,该校已有176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成立了18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创新理念 打响有温度的“蓉漂”品牌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响亮提出“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成都的城市肌理、文化传承和发展机遇,赋予了“蓉漂”新的内涵:迁移、扎根和成功。“蓉漂”品牌自提出以来,不断强化内涵塑造、外延拓展,并持续通过各类显示度高、传播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来进行品牌化建设,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精准发力,“‘蓉漂’人才荟”搭建供需平台。

2017年9月20日,“‘蓉漂’人才荟”首场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拉开了“‘蓉漂’人才荟——走进名城、名校、名院(所)、名企”系列活动序幕,既是青年人才的求职盛会,也是企业寻觅良才的机遇。

成都每年有近20万毕业生,但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崛起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蓉漂’人才荟”精准搭建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平台,自2017年开始,由成都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主办,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承办,每年集中2个月时间赴外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动。

此外,成都创新“互联网+人才”模式,建立了“大数据全球人才搜索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的精准搜索与智能匹配,推动实现人才开发管理由传统模式向“大数据”模式的格局性转变。目前,系统已入库人才5000万。

——涵养情怀,设专属节日向人才致敬。

2018年4月28日,三列“蓉漂”人才主题专列分别在成都地铁1、7、10号线首发上线,车厢体上诗意、走心、幽默的图文引发了“蓉漂”的强烈共鸣。

一座城市的态度,也是城市的温度。成都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设为“蓉漂人才日”,以专属节日的方式向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致敬。成都首个“蓉漂人才日”活动重点突出“人才自己的节日”,通过设计制作主题LOGO,征集和传唱“蓉漂人才之歌”、拍摄“蓉漂”微电影、宣读“蓉漂倡议书”等极具情怀、特色的活动,增强了“蓉漂”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全面展示了“蓉漂”新形象。

靶向服务 为“蓉漂”展翅高飞保驾护航

如何关怀人才?从资金支持到平台建设,从“店小二”精神到“保姆式”服务,成都在为人才贴心服务的道路上做出大量探索,有效团结服务各类人才。

——建“人才绿卡”,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荣誉感。

着眼于解决人才服务碎片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成都建立了“蓉城人才绿卡”制度。这不仅是一张“服务卡”,更是一张“荣誉卡”,聚焦人才实际需求,有机整合“线上+线下”“部门+区(市)县”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市场资源,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增值服务。成都已向在蓉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617张,提供落户、住房、教育、医疗、出入境等24项服务。

——解决安居问题,吸引青年人才心留天府。

成都在全市22个区(市)县建立了“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来蓉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以内免费住宿,并提供就业培训、城市融入、人才交流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建立了租购并举的人才安居制度,以提供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租赁住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规划5年建设35万套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急需紧缺人才租住人才公寓满5年,按其贡献可以不高于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

未来,成都将与更多“蓉漂”并肩起航,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蓉漂”,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共同谱写成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谢鑫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