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村里来了个 “迷彩书记” ——记四川省贫困村优秀第一书记邵升
2018-07-25 11:33来源:四川党建网

兴组轩

“邵升书记有耐心,年方三十正青春,肩负使命来这里,精心改造穷山村。”这是兴文县僰王山镇永寿村贫困户何绍福写的打油诗 

 20158月,在宜宾市委党员教育中心工作的邵升被组织选派到兴文县僰王山镇永寿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脱贫一线。2016年底,经省、市、县逐户验收,永寿村107420名困难群众全部脱贫,全村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讯,形成了以3000余亩翠冠梨、10万余只乌骨鸡为主的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永寿模式”。

为巩固脱贫成效,推广“永寿模式”,邵升主动申请将编制、工资和组织关系转到永寿村所在乡镇,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由市级机关“三转”到乡镇的第一书记。

一身“迷彩”亮身份

“到村第二天,掉到水田里了,浑身都是泥,也没有人扶一把,脱贫攻坚的任务比想象的要困难,必须尽快进入角色才行。”邵升在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

“邵书记刚到永寿村时穿的是白衬衣、黑裤子、黑皮鞋,还提了个公文包,可几天后邵书记就换上了一身迷彩服、穿了一双黄胶鞋,胸口还别上了党徽。”永寿村村文书李全群说,“后来,在一起工作久了才明白,邵书记是把脱贫攻坚当成一场仗在打。”

为了让村组干部和老百姓更快接受自己,邵升把党徽、迷彩、黄胶鞋作为标准装备,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穿上这身行头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从此,老百姓开始注意到这个“迷彩书记”。

翠冠梨大丰收,邵升笑开颜

邵升不仅自己佩戴党徽,还让全村党员都戴上党徽,把身份亮出来。“那天邵书记给我戴上党徽的时候,我好像找回了45年前入党时的初心!”67岁退伍老党员张仲良说,“我当时问,邵书记,你为什么要天天戴党徽、穿迷彩服呢?邵书记说,他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是组织选派的第一书记,更是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士!我从邵书记身上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也看到了年轻党员勇于担当的精神。”

浑身解数忙攻坚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村‘两委’没有号召力,村民也看不到发展希望,前几年搞公路、通讯基站建设征地时,个别村民漫天要价,导致各项工作推进不了,村上错过了几次发展的好机会。”永寿村党支部书记王中富说。

永寿村一度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后进村,村级党组织涣散、基础设施滞后,没有一条硬化路、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安全用电、没有网络宽带,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玉米、红薯等传统种植业。

为了改变现状,邵升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做到“下得来”“蹲得住”。“我们一方面成立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先锋队,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常态化机制,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双赢。”邵升说,“另一方面则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党组织、村民、经营业主’利益联结机制,让村‘两委’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通过发动党员、产业大户带头发展翠冠梨、乌骨鸡等主导产业,永寿村形成了翠冠梨3000余亩、乌骨鸡10万余只的产业规模。

近年来,永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实现0的突破达到4.19万元,2017年突破40万元,在2019年翠冠梨进入丰产期后将稳定达到70万元以上。

开拓创新建模式

2016年初,宜宾市委开展了精准党建行动,邵升和联合党总支、驻村工作组在市、县组织部门帮助下,针对永寿村实际,提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群众增收为目的”的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永寿模式”。

“永寿村能在一年多时间发展为脱贫攻坚示范村,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把优质党建资源整合为扶贫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邵升说,以“多规相融、多策叠加、多业并重、多元投入、多模运行、多力协同”为指导的“永寿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种思路。

邵升表示,能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是组织对他的信任,不管是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还是一名乡镇干部,他都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不给组织丢脸,决不令村民失望,决不让自己后悔!(责编:范宇)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