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实践与探析
2018-07-25 10:35来源:四川党建网

中共安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回应实践要求,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效推进网络扶贫,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绵阳市安州区结合贫困地区散、贫困人口散的“插花式”贫困实情,将脱贫攻坚和互联网技术应用有机结合,创新开展“鼠标+锄头”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村、贫困人口识网懂网、科学用网,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网络扶贫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实践

借助网络力量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安州区探索建立起“众建、众筹、众帮、众扶”网络扶贫模式。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安州区分享了网络扶贫经验做法。

一是网络支部“众建”,筑牢组织堡垒。分级分类将全区696个党组织和22362名党员信息录入平台,夯实网络党组织阵地;通过建立党建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网民党员深入实地,帮助解决产业发展慢、信息落后等问题,形成“党员+网企+网民+贫困户”多方联动机制。

二是网络公益“众筹”,汇聚社会力量。围绕“学雷锋树榜样·争做安州好网民”网络公益品牌,建立安州爱心协会等各类公益服务社会组织11个。2017年,为130余名贫困大学生提供2000-3000元助学帮扶,200余名贫困儿童“想要一套课外书”等微心愿被认领。

三是网络智库“众帮”,激发资源活力。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组建“指尖夜校”“网络空间教室”等智库中心21个、1200人的网络师资队伍,定期向贫困户开展国学、剪纸等网络远程培训辅导。

四是网络创业“众扶”,破解就业难题。依托淘宝、易田等电商平台,在12个贫困村组建电商扶贫合作社和服务点,为网络创业者提供策划、营销、代运营等专业服务,帮助1000余名贫困人口再就业。

网络扶贫的制约因素与现实困惑

从目前的探索实践和长远发展来看,安州区网络扶贫工作仍处于探索提升阶段,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联动机制有待畅通。网络扶贫包含网络覆盖、网信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农村电商五大工程,分散在15个相关部门,线长面广外延宽。加之县(市、区)网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弱”,管理手段“窄”,难以有效统筹各个部门的资源项目。

二是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受地区条件、文化程度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一些干部和企业对网络扶贫的重大意义、方式方法缺乏深入了解,认为网络扶贫就是牵几根网线、开通电视电话移动信号,开几个网店;或认为网络扶贫虚幻空洞,既花钱又不显成效,网络扶贫“应付”多,主动作为少。

三是农村电商有待提升。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购买力不足等原因,包裹配送、快件收取24小时配送难以实现。同时,农副产品一般都是季节性生鲜产品,对物流运输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很高,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网络扶贫,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

建立健全机制,促进网络扶贫取得实效。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广泛调动社会各级力量积极参与,为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研究出台网络扶贫配套支持政策,推动网络扶贫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电信运营商、快递企业等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网络通信、物流体系等问题,实现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协调发展。

二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将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农业、农村发展,通过互联网医疗、网络文化、网络教育帮扶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依托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强化党的富民政策、网络扶贫知识、网上创业脱贫典型的宣传。策划组织开展“农村电商”“网络公益”等活动,营造识网学网、懂网用网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要素保障,夯实网络扶贫发展基础。通讯、网络等资源要素,事关网络扶贫纵深推进,是网络扶贫重要支撑。加强通讯、网络、信息化等方面的资金、技术投入,必将为网络扶贫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继续扩大网络覆盖。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道路沿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项目,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制定特殊优惠套餐。到2020年底,实现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和4G网络覆盖比例均达到100%。

二是加快数字农村建设。推进“视听乡村”项目建设,加快“户户通”工程建设,规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管理,并提供高清、互动点播、宽带接入等多元化服务,实现图书、党报党刊、农业科技数字化。

三是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推动农特产品与省内外电商企业对接,利用扶贫日、传统节假日联办名优特产网购网销活动。采取交邮合作、快邮合作快递与电商合作,抱团发展等方式,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进村物流通道。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网络人才扎根基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网络扶贫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人才的匮乏成为网络扶贫发展的瓶颈,培育一批扎根本地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是推广农民网校建设。大力推动“农村互联网培训”行动计划,提升农民学历与能力,在农民网校试点建设经验基础上,广泛开展网络教育、电商运用等专项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组”专家与贫困户网络连线四级学习机制,着力提高群众知网用网能力。

二是组建网络扶贫队伍。依托驻村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农民工、“三支一扶”人员等,形成一支覆盖县、镇、村三级网络扶贫队伍。在每个贫困村选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网络扶贫带头人。

三是推动教育扶智融合互动。采取有线、无线、IPTV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高中、初中、小学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组建起跨学校、跨区域的网络协作联合体,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信息化专业队伍。(责编:余娜)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