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让学前教育“拓面”“提质”
2018-06-20 16:1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李雪峰

为主动应对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早在2013年,阿坝州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普及提高、创新发展”的思路,在我国民族地区吹响了“一村一幼”建设的号角。经过多年发展,阿坝州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各类学前教育发展指标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年,全州独立设置的幼儿园由2012年的64所增加到337所,幼儿园教职工人数由729人增加到1396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由45.3%提升到93.5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32%提升到80.14%,基本满足了州内农牧民子女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需求,为全省民族地区推进“一村一幼”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随着农牧民群众教育需求从“有学上”逐步跃升为“上好学”,阿坝州已率先进入“拓面”与“提质”并进的学前教育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在探索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特色化发展方面,阿坝州也交出了亮丽的期中答卷。

促进城乡资源流通
破解区域发展不均的难题
由于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条件不同,阿坝州在推进“一村一幼”建设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区域发展不均的难题。一方面,东部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九寨沟县)的整体水平优于中、西部县,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发展则更为滞后;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在县、乡、村三级呈现出逐级递减的态势,且公办幼儿园发展水平也明显优于民办幼儿园发展水平。换言之,上述发展不均现象既发生在全州各县(市)之间,也发生在各县(市)内部。
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均的难题,阿坝州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持续优化园点布局,对园点布局规划进行再调研、再论证,整合利用闲置教学资源,促进生均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有效地改善了村级办学条件。此外,阿坝州还积极发挥县城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倡导“以城带乡、以点带面、以优带弱”的“1+N”帮带机制,组织乡村幼儿园教师到县城幼儿园跟岗锻炼,鼓励县城优秀幼儿教师到乡村幼儿园挂职指导,打通了城乡教育资源流通渠道,夯实了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破解保育质量不高的难题
按照教育部(教师〔2013〕1号)文件关于保教人员的配备标准,阿坝州保教人员缺编数量高达2686名。为应对学前教育教职工缺失问题,大多数县(市)只能通过转岗小学老师、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教师队伍。2017年,阿坝州村级幼儿园临聘辅导员高达2372人,部分受聘人员因为没有双语教学能力,或者未接受过专业的幼教知识,无法按相关要求从事保教活动,较大地制约了村级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为破解保育质量不高的难题,阿坝州通过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在各县(市)均设立了学前教育股,配备了幼教专干,具体负责指导学前教育工作,形成了州、县、乡、校四级管理以及培训和教研网络。同时,在教师编制受限的情况下,阿坝州通过活用“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等人才资源,积极补足教师队伍配置,并且统筹安排各类培训项目,持续加大对非专业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从业水平。近三年,全州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共计培训幼儿教师1304人次,基本实现了所有村级幼儿教师全员轮训一次。

完善特色教学标准
破解民族特色不强的难题
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阿坝州作为区域先行者,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难以在短时期内构建起既满足科学保育要求,又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教学标准。大多数幼儿园仍处于借鉴内地先进办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其课程安排、课堂内容和教法形式不得不参考内地教学标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为破解民族特色不强的难题,阿坝州坚持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传承文明、凸显特色”的思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完善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比如,阿坝州藏文编译局通过自筹资金500万元,编译出版了56套藏汉双语幼儿读物;红原县出台《红原县3-6周岁儿童藏语言发展指南》,为双语学前教育中藏语言教学制定了标准。同时,立足民族地区独特文化环境的实际,阿坝州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民间传统教玩具,探索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其中汶川县、理县将博巴森根、羊皮鼓舞、羌绣、押加、推杆等民俗文化和传统体育融入村级幼儿教学活动中,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幼儿园的特色发展。

构建多元共建模式
破解基础保障不足的难题
阿坝州本级财政收入能力较弱,对学前教育投入相对有限,导致部分地区幼儿园的园舍面积和室内外场地条件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双语幼儿读物和教师教学用书较为缺乏,各类专用教玩具配置不齐。比如,红原县幼儿教玩具配齐率仅达省定标准的35.6%,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破解基础保障不足的难题,阿坝州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州、县(市)财政支出预算,确保了“一村一幼”建设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同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市场化道路,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等市场主体参与民办幼儿园建设。在马尔康市、理县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通过建立“以奖代补”机制,确保民办幼儿园在经费减免、政策扶持上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优惠,促进了当地民办幼儿园的蓬勃发展。2017年,全州已发展民办幼儿园52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编制受限等硬性发展约束,并且给家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前教育选择。
总而言之,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足够耐心。充分保障教育公平,让每个农牧民子女都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仅是发展普惠性学前教学的开局之举。避免财政经费“撒胡椒面”,让学前教育经历能够切实为每个农牧民子女插上梦想的翅膀,才是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既要坚持“有为的政府”的领导,鼓励和推广创新性地方实践,也要倡导“有效的市场”的驱动,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助力建设,持续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拓面”与“提质”的并进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责编:范宇)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