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走出一条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新路
2018-06-20 16:1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针对东部县基础设施较好的优势,阿坝州深挖发展潜力,打造特色品牌

本刊记者 陈晖

“让我最高兴的是去年9月份我办的幼儿园新增加了两名临聘老师,22岁的胡朝如和31岁的陈亚娟。她们都是经过统一招考录用的。”理县通化乡甘溪村54岁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周安蓉颇感欣慰,“有人接班,我就放心了。而且我们三人都有劳务报酬。”周安蓉不知道,省财政已按平均每村配备两名辅导员、每人每月补助2000元的标准,拨付了4.02亿元辅导员劳务补助资金。

先行先试 让孩子共享教育公平
教育在民族地区具有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是阿坝州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阿坝州教育局副局长张玉芝说。过去,阿坝州的幼儿园无论是办园规模还是办园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入园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0年全州仅有61所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16%,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达46.5个百分点。
2012年4月5日,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在理县调研高半山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指出,要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要内容,切实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让广大农村儿童能够接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学前教育。
2012年9月28日,阿坝州委组织部、州教育局、州财政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一村一幼”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3年,阿坝州颁布《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实施覆盖学前教育的十五年义务教育……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从制度上保障了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自2011年以来,全州立足民生免费教育,坚持政府化投入,共整合资金2.1亿元,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62所。
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理县坚持“大村独立、小村联办、就近入园、均衡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园点,在43个偏远高半山村新建农村幼儿园,使全县4-6周岁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园,实现了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全覆盖,广大农村家长希望孩子享有与城镇儿童均等学前教育机会的强烈期盼得到基本满足。“近年来,异地幼儿在我县入园不断增加,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12.10%,学前一年毛入学率为129.32%。”理县教育局副局长姚永旭介绍说。

让孩子们从“能入园”到“入好园”
“一个小男孩种下了一颗胡萝卜种子……”6月7日,理县上孟乡中心校附属幼儿园小班老师姚红桃运用一体机,给23名小班幼儿讲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看得很认真。“《一颗胡萝卜种子》是根据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露丝·克劳斯的儿童文学作品制作的儿童绘本。现在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搜索出适合3岁幼儿观看的儿童绘本,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很方便。”姚红桃说。
一台幼儿一体机价值2.5万元,全县配齐总共需要172.5万元。“不仅要免费,还要追求高质量。”姚永旭介绍说,这项开支来源于中央资助的学前教育款项。近年来,理县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仅2017年一年县财政就投入800万元资金,用于全县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改建和改善。一体机是从2016年开始采购配备的,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69个幼儿园将全部配齐。得知这个消息,周安蓉很高兴。“1990年那年,眼看着老二也有1岁多了,两个孩子都上不了幼儿园,好在自己是初中毕业,我心一横就办了幼儿园。”周安蓉对当年创办幼儿园的情景记忆犹新,“我怎么也想不到幼儿园现在能得到这么好的发展。”
上孟乡木尼村幼儿园采取手语教学,要求家长协助教幼儿必要的日常用语,从幼儿最常用的行为用语入手,成功破解了当地幼儿不会讲汉语造成的老师与学生交流困难的问题,成为民族地区开展幼儿教学的成功典范。
下孟小学附属幼儿园则采取多村联办的形式,覆盖了7个村。“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乡镇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了‘调度中心’的作用,不仅加强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和资源配置,而且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成为乡镇学前教育的教研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幼教资源不足的难题。”下孟小学校长陈蓉仙说。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
“实施免费教育后,师资遇到了难题。”2017年4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在调研时发现,因为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造成教师紧缺,他当即要求“匀”出200个编制优先给学校,实施各种教师专项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学前教师整体匮乏的现状,阿坝州采取公开招聘、转岗培训、大学生村干部顶岗、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本州籍幼儿教师回州创业等办法,多措并举解决师资问题。目前全州幼儿园教职工达到1217人,较2010年增加555人。
2017年,理县在事业人员公开招聘录用中调剂20个名额,专门用于幼师招聘,着力培育高水准专业农村幼教师资队伍。
姚红桃毕业于泸州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她的家乡在九寨沟县。得益于精准的政策和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像姚红桃这样的民族地区学生投身教育、成为教师,反哺民族地区的教育,一项政策获得了两方面效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乡村教师待遇好了,工作有干劲!”下孟小学附属幼儿园小班班主任德热泽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在编教师,她到学校工作已有6年,除去“五险一金”,算上基本工资、绩效、乡村教师补贴、生活补贴,每个月能拿到3500元。
“教育不是先来改变孩子,而是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成长和改变。”理县教育局学前教育股股长谢翠彬说,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家、园互动,分享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思考,共同为孩子打造最好的成长空间,“我的两个孩子相继在本县读幼儿园,现在县里幼儿园的条件已经与大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幼儿园也是下孟乡31岁的张文娟最为珍视的地方。6岁的大儿子靳佩俊读大班,3岁的小女儿靳佩兰秋季也要读小班了。在她眼中,孩子就是家庭的未来。“反正不能辍学,尽量让他们都读大学,毕业后最好留在身边工作,如果他们愿意去大城市工作也依他们。”张文娟说,她和邻居们下午接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顺便给老师带点地里现摘的新鲜蔬菜,过年杀年猪也会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因为我们尊重老师,也感谢老师。”
4岁的袁佳怡长大后想当公主,她的同学杨玉娇想当医生、张元希想当警察……“发展学前教育,为藏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姚永旭表示,随着藏区双语教育的普及,升学、就业渠道拓宽,学生们未来便能“飞”得更高、更远。(责编:周盼)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