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咱们村有了幼儿园”
2018-06-20 16:1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针对牧业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点办好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学前教育

本刊记者 陈晖

“鸟儿飞,鱼儿游,小朋友,拍拍手,唱着歌儿向前走。”6月5日,雨后的壤塘县阳光格外灿烂,在岗木达乡明达村委会设立的村级幼儿园门前,27岁的泽让那姆正带着33个小朋友做手指操。阳光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儿歌在山间久久回响。

 “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
“去年9月,明达村筹建双语幼儿园,我从另一个村调来当幼儿教师。”泽让那姆介绍说,依托村活动中心建起的幼儿园只有一个中等混龄班,包括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大班的孩子有八个,中、小班各有十多个。
“一村一幼”源于2015年8月全省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支持范围由彝区13个县扩展到四川省民族自治地区的51个县(市)。
阿坝州幅员辽阔,各县地理特征和经济基础殊异,民族多元、人口散居。“发展藏区‘一村一幼’学前教育,是在源头上推动长治久安和民生改善的正确决策。”阿坝州教育局副局长张玉芝分析说,立足州情实际,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普及提高、创新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阿坝州按地理沿革、民族文化、经济基础等因素将全州13个县分为东、中、西三类区,分类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包括壤塘县在内的4个牧业县属于西部区,针对其经济基础较弱的实际,阿坝州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倾斜扶持学前教育,重点解决办园条件和师资问题,力求建设一所、办好一所。
明达村幼儿园用的是村活动室的场所,面积虽然不大,但教室布置得很温馨,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齐全。“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实用性原则,目前已建设45所幼儿园,做到了村居全覆盖。”壤塘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魏建国介绍说,去年全县就投入了69.353万元。
过去由于老百姓收入较低,很多家庭无力承担子女就读幼儿园的费用,因贫失学现象较为普遍。为此,阿坝州全面实施“一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公办、民办在园幼儿每生每年750元(2018年是1200元)保教费,并给予每生每年600元(2018年是800元)午餐补助。这一举措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经济负担,农牧民送子女入园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2017年底,阿坝州已建立各类幼儿园612所,在园幼儿29633人,其中“一村一幼”在园幼儿8598人,全州学前教育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基本满足了农村幼儿学前教育需求,而且基本保证了幼儿就近入园。
“我到马尔康医院看病,不会用汉语表达病情,医生听不懂,很着急,可见受教育学知识有多么重要。”73岁的耿嘎说,“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幼儿园。4岁的孙子求不初正在读中班,每天回来都会给我讲在幼儿园听到的故事,孙女尼琼也满3岁了,9月份就可以上幼儿园了。”

打通基础教育“第一关” 
“学前教育曾经一度被视为藏区教育的‘短板’,接受不了良好的学前教育,学生便难过‘语言关’,继而严重影响小学甚至初中学习。”阿坝州委、州政府政研室经济科科长杜萍分析说,因此听不懂老师上课、难以融入学校环境,成了过去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我的大外孙尕尔玛塔登没有上过幼儿园,7岁直接送去上小学,老师叫他名字没有回应,不懂得交流,而且听不懂汉语,无法掌握更多的知识,很恼火。他三年级才逐渐适应学校生活。所以去年9月一听说村里开办幼儿园,我马上让儿子把3岁的小孙子向秋俄热送进幼儿园。现在小孙子就比他哥哥当时强多了。”75岁的戈特大爷笑着说。
明达村幼儿园墙上张贴的一日生活流程显示,上午9点半入园后,有半个小时的晨检环节。“我3岁的女儿卓玛基上幼儿园后变化可大了,以前随手乱抓东西吃,现在每天早上都让我们给她把手洗干净才上学,说手脏了不好意思上学。吃饭前会提醒我们要洗手。”袁玉发说,没上幼儿园之前,卓玛基经常和弟弟争抢东西,上幼儿园之后她学会了分享,经常把幼儿园下午吃的苹果、鸡腿等带回来分给弟弟吃,而且还能背古诗。
今年27岁的泽让那姆毕业于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已工作3年,是在编教师。“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小时教学,对大班的孩子我根据家长的要求会教一点简单的声母、韵母,中班的孩子学习手工、画画。尽管年龄不同,身处同一间教室的孩子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受到熏陶。”泽让那姆说。
23岁的保育员泽索准是临聘老师,每天都教孩子们半小时藏语,她说:“要教大班的孩子一些简单的拼写。”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孩子们接受学前教育后,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比较流利地和老师、家长交流,过了学前教育‘语言关’。”阿坝州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洛木大洒说。
“目前,依托村委会所办的幼儿园还不是很规范,基础设施设备也不是很齐全。”魏建国说,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州县财政预算,确保“一村一幼”办园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完善办学条件。
三年来,泽让那姆和岗木达乡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泽让那姆心里很踏实。她告诉记者,她的家乡在阿坝县,为了这些孩子,她愿意留下来。
学生家长开始担心泽让那姆会不会被调走。“如果她被调到别的村,请给我们幼儿园配备像泽让那姆一样的老师。”尕尔玖说,“因为她管娃娃就像管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很放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安心种地、放养50头牦牛了。我们村今年要脱贫摘帽,我也很有信心脱贫。”(责编:蒋筱青)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