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浅谈农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2018-06-08 10:13来源:四川党建网
——以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为例

刘怡 朱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2016年来,省委党史研究室定点对口帮扶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派出了第一书记长驻方寨村,帮助推进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配合村“两委”将党建作为扶贫攻坚总引擎,不断夯实村党组织战斗力,培育发展动力,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治理能力,使贫困村发生了明显变化。现结合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实际变化,就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悦来镇方寨村在脱贫攻坚中的显著变化

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05.41亩,有农户260户817人,有贫困户46户131人,其中因病致贫34户94人,因缺技术8户25人,因残致贫1户3人,因学致贫2户5人,因缺资金致贫1户4人。截至2016年12月,全村累计减贫46户13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03%下降到0%。全村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广安区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情面貌明显改善。

基层基石更加牢固。针对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党员队伍素质偏低、村活动阵地破损等问题,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2014年,方寨村班子平均年龄59.3岁,初中文化以上2人,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2016年,省委党史研究室派驻优秀干部宋升堂、杨鹏先后担任第一书记,新发展40岁以下、高中及以上文化入党积极分子2名,并培养成为村级后备干部。2017年换届时配齐配强了村组干部,组织村组干部参加集中学习培训13次,外出学习考察2次,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工作能力。原村办公室破旧、狭小、发挥作用不好,通过省委党史研究室帮扶一部分,区级财政匹配一部分,镇财政支持一部分,筹资18万元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配备健身体育器材5具,安装了路灯,为居民休闲运动提供了场地;筹集资金20万元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了面积达150平方米“1+N”村级综合服务体,集办公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读书休闲、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针对道路狭小、交通闭塞等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积极衔接交通、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快设施建设,推进了村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筹集扶贫资金550万元,按照“田成方、路相通、土壤肥、产量高”标准,改造农田110亩,提升农田机械化水平到90%。持续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争取到乡村联网路建设项目资金24万元,拓宽至场镇连接公路2.24公里,硬化产业环线公路2.05公里,修建便民路6公里;投资16万修建连接1组与2组的桥梁,交通条件有效改善。争取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95万元,整治塘堰2口,修建石河堰1口,修复水渠2公里,水利设施不断改善。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11.7万元,“四改三建”249户;发动党员干部投工投劳参与改造传统院落2个,房屋维修加固52户,新建厕所50座、垃圾池2口,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民夜校,举办电焊工、生猪养殖等技能培训5期260人次,为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鸭苗3300只、猪20头、羊27头,投资14万元发展庭院经济,提升了村民致富能力。

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针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不主动、不深入、不到位等问题,第一书记和村组干部主动延伸服务触角,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实行干部轮流坐班制度,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图书借阅、影视收看等服务624人次。为24名党员设立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纠纷调解等5类15个岗位,并按季度公开岗位履职情况。创新建立村干部遍访包户制度,发放便民联系卡550张,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呼叫上门服务,利用逢场天集中为群众代办各类服务590余项。针对每户贫困户实际,量身定制帮扶措施,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进行“一对一”结亲结对帮扶,累计捐款捐物35万元,指导产业发展26户,帮助联系外出务工11户,累计带动群众增收150万元;切实关爱困难群体,联系区人民医院、悦来镇医院为15名留守老人、妇女免费体检,联系“义工”、教师为13名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引导和学业辅导,助其健康成长。 

依法治村持续推进。强化村务监督,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村“两委”在社会治理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2017年3月村“两委”换届后,配齐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纪检小组成员,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落实工作经费5000元/年,全程参与、监督村级事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简洁、明快、易懂的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句半”民谣,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推选2名老党员充实村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纠纷30个,确保了全村和谐安宁。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开办农民夜校,固定每月15日、20日集中学习,组织村民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培养致富能手20人。开展最孝媳妇(女婿)、最好公婆、最诚信勤劳村民评选活动,评孝媳妇(女婿)6人、好公婆8人、诚信勤劳村民10人,让村民学有榜样、做有目标。联系区川剧团等文艺演出队,组织惠民文艺演出2场,观看群众达200余人次,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方寨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书记和党支部是推动精准扶贫的“一线指挥部”,是扶贫工作最前沿的指挥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通过调查得知,方寨村第一书记和党支部在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重点发挥了三个作用。

发挥脱贫攻坚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是基础。成立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由第一书记任组长,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具体负责开展工作。坚持开展“三会一课”,2017年开展党员大会4次、支部委员会16次,各党小组集中召开会议22次,重点传达上级决策部署,解答扶贫相关政策,研究脱贫致富工作。开办农民夜校、“致富技术讲堂”和“种养技术移动讲堂”,由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专家学者、致富党员、优秀技术员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惠农政策、致富技术、创业信息等30余场次,带动40余名贫困户发展核桃种植30亩、柠檬种植75亩,养殖土鸡土鸭2300只。2017年“七一”期间,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固定设置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到武胜白坪、邓小平故居学习革命先辈先进事迹2次,到兴平龙孔、丁坝和崇望自力等地学习花卉、柠檬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党员的致富能力,也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发挥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作用。坚持使党支部成为脱贫攻坚的核心驱动,党员干部踊跃带头发展产业,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行“党支部+土地流转”试点,流转土地20亩建立土鸭养殖,第一书记、村组干部积极协调处理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村党支部围绕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重点事项进行定点联系和跟踪服务,采取联营、托管等模式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闲置资源入股,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全村重点发展有机蔬菜、绿色水果、生猪和土鸡老鸭养殖,农户人均增收800元。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建立广安区悦来镇方寨农机农艺合作社,党支部负责指导合作社并帮助联系产品销售,合作社负责带动农民创业,吸引40余户农户参与合作社,实现了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发挥脱贫攻坚桥梁纽带作用。在扶贫过程中,党支部注重发挥精准施策、跟踪服务、协调联络等纽带作用,使脱贫攻坚全域推进。2016年来,新培养养羊大户卢某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将年轻党员唐某某新培育成商贸经济人,搞水果批发,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建立党员与贫困户“1+N”结对帮扶机制,24名党员与4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户解决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困难。组织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从小额信贷、创业培训、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涌现党员精准脱贫示范户9户,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等短平快项目。衔接省委党史研究室、区司法局等帮扶单位,组建脱贫攻坚“暖冬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个,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活动,帮助贫困户“干农活、扫院坝、洗衣服、宣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党组织的温暖。

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落实扶贫攻坚政策,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仍然不够,主要这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支部聚合力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取决于是否能够聚集每名党员合力。党支部虽然建立了“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但执行不好、创新不够,多是学习文件、报纸,内容乏味,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党员兴趣不高、消极应付。另外,党支部对外出务工的党员管理教育不够,多是发短信、邮寄学习资料等,较少采取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活动,也难以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务工党员回乡创业。

二是引领群众破除旧思想不够。支部虽然多次召开会议宣传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发展、科技信息等,但一些群众思想仍然守旧,不愿意接受土地流转、“支部+合作社”等新思想。另外,当前农村中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丧失,孝敬父母、勤劳致富等优良品德有些缺失,子女外出务工后不尽赡养老人义务,使父母成为贫困户;个别群众不以当贫困户为耻,反以为荣,懒散拖拉,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完全脱贫还需要时间。

三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不够。方寨村的集体经济是以出租水塘、山林等的收益,且集体经济年收入太少,仅5千元;而区、镇预算的村级办公费用和人员工资在支付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文书记工资和“两委”日常开支后也无盈余。党支部在组织开展固定党日活动、“三会一课”中只能采取较为“节约”的方式进行,较少探索创新,更对群众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脱贫致富培训等因缺资金没法解决,导致党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降低。

四是培育党员和后备干部力度欠缺。方寨村绝大部分有文化、有能力、有胆识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人、女人和儿童,文化程度偏低,个人利益思想严重,难以培养成党员和村“两委”班子接班人。同时,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文书记误工报酬每月1500元不到,一些组干部误工报酬只有500元左右,较低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村组干部家庭开销,也使得一些能人宁愿选择外出务工,不愿留在村里当干部为群众服务。

强化村党支部作用的对策建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因此,要紧紧围绕“以扶贫抓党建、以党建促脱贫”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集中精力,高质量、高标准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一是固本培元,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选优配强村“两委”队伍,须注重从村优秀党员、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复转军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乡村医生、教师中选拔村支部书记,鼓励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奉献精神强并愿意回乡服务的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回村任职,切实增强村党支部的带富能力。要大力培养后备干部,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育成为后备干部,使村党组织成为致富奔康的发动机。要用好用活第一书记,发挥第一书记的知识优势、人脉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使第一书记能够吸引一批资金,发展一批产业,引进一批项目,带动一片发展。

二是建好阵地,搭建脱贫攻坚平台。要大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上档升级工程,着力解决村“两委”办公阵地破旧狭小问题,逐步改善办公条件。要高标准建成“1+N”村级综合服务体,集办公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娱活动、医疗卫生等功能为一体,为脱贫攻坚增添不竭动力。要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便民代办”“呼叫上门”三大服务制度,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要规范设立党务和村务公开栏,及时将村级财务、低保审批、救济救助及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公开,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三是广泛宣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要着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宣讲脱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对一”精准脱贫方案,增强脱贫信心。要持续开办农民夜校,常态开展“送文化下乡”“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兴家立业、致富奔康。要继续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工作,实施农村党员、村级后备干部创业金融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小额农贷”项目,重点培养农村产业大户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吸引贫困群众加入脱贫行列。

四是产业引领,铺就脱贫致富门路。没有产业支撑,贫困村是没办法真正脱贫的,要着力走好产业扶贫的开发式扶贫路子。第一书记要围绕村情实际做好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顶层设计,把发展产业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坚持“一户一策”,选择一批适销对路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集中精力给予重点培养扶持。要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企业”等模式,探索“互联网+”电商扶贫新路子,建设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要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实施“党员示范工程”,建立“党员带富示范岗”“党员扶贫基地”,使致富党员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带领贫困户共同奔康。

五是严格考评,构建脱贫长效制度。坚持用好制度“指挥棒”,充分调动干部扶贫积极性,使第一书记、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联动发力。要制定详细的扶贫干部考核清单,实行干部提拔时精准扶贫工作延伸考察“一票否决”等,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建立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常态化巡查,使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各自履职尽责。要完善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将述职和评议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