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艺术点亮乡村振兴路
2018-06-06 10:46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今年5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将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当前,越来越美的竹艺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步迈进。

“西控”引领

结合天府新林盘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崇州市为进一步融合本地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促进道明旅游和竹编产业发展,推动道明竹文化及林盘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以维护川西平原的景观生态格局为基础,在道明镇龙黄村进行林盘项目打造——道明竹艺村。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成都“西控”部署,道明竹艺村以设计为媒,引入资源振兴道明非遗竹编产业,多业态融合打造区域性品牌。一方面,尊重地理风物、乡风文化和产业结构差异,遵循“社会治理与社区运营标准化、艺术审美与空间设计标准化”为核心的“两个标准”原则,针对空间、交通、环保、服务、景观、生态、人文、旅游、农业、慢生活十大系统进行打造,以“造商”代替“招商”,以孵化式招商模式培养创客人才,以创客人才为起点发展竹艺村文创产业,探索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的各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依托海外艺术家驻留计划,引发国内外媒体对道明非遗竹编小镇的关注,实现竹艺村可持续发展。

引进人才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发展红利,原住居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新老邻里和睦互助、融洽相融,乡风文明的竹艺村,平添了更多的闲时与安逸。

竹艺村瞄准的目标,是成为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内涵于一体的天府新林盘。

打造标杆

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崇州市持续擦亮“三农”工作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盘活资源等市场化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

当前,崇州市打造“白头—道明、锦江—观胜”两个天府新林盘示范带,积极发展民宿经济、养生居住、农耕体验旅游业态,努力塑造“开窗见田、推门见绿”的田园风光和大美公园城市形态。

竹艺村处于无根山丘陵区与坝区交接地带,背山面田,丘陵区海拔600-750米,山上有大片的竹林、松树林、果园等自然景观。林盘农家与周边的高大树木、竹林以及河流、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生态的居住环境,村落乡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邻里关系亲密,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区域配备已修葺完善的骑游道路、健康步道,依托菜花节,全年可接待近百万游客,周末也有不少人来此休闲娱乐,具有乡村旅游市场基础和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发展的气候、地形及社群条件。

目前,竹艺村新建了文创空间承担接待功能,形成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青年旅舍等多元业态,改建了社区中心,并整合打造了大田景观、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态湿地,引进了青年诗人马嘶、传统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等“新村民”,力争将这里打造成为天府新林盘标杆项目。

招才引智

崇州市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进一步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导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吸引青年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竹艺村就吸引了这样一批“有智青年”。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创作了名为“竹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真正让竹艺村焕发生机的,还有这里的“新村民”。随着道明竹艺村的振兴改造,第一批工作者及服务者早已投身其中,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投身乡村工作,致力乡村振兴发展——来自崇州市崇中展业投资有限公司的90后张永超便是“新村民”之一,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可持续旅游研究生,现任道明竹艺村名誉村长。

今年春节前,竹艺村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开村”仪式。遵生小院、三径书院、闲来酒馆,都在居民老房子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清新雅致,经营这里的,主要是入住竹艺村的“新村民”。其中,三径书院运营人马嘶,就想做一家以弘扬“耕读传家”为理念的现代乡村公益书院。

要成为竹艺村“新村民”,并不容易:要提前做好项目的设计方案、运营思路,最基础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观,要有情怀,而非抱着纯粹挣钱的目的进来。为了尽可能保证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新村民”的引入数量会控制在一定程度内。

现在,竹艺村正在打造一个竹编博物馆。在这里,竹编匠人能潜心创作,游客可以从取材到制作竹编进行深度体验游。当地还成立了竹编产业协会,通过提高竹编的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振兴竹编产业。(责编:傅可)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