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文化筑城立城兴城立体联动 名城昨天今天明天一体互动
2018-05-23 08:0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世界文化名城怎么建”以成都路径为例

黄建华 申良法

文化城市的确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史有实有势,应遵循“文化筑城立城兴城立体联动,名城昨天今天明天一体互动”路径,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世界文化名城。

登高望远,蓝图见胆略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定位,彰显谋局谋势谋远

蓝图见胆识,胆识绘蓝图。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擘画了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新蓝图,这张美好蓝图蕴含与承载的胆略,彰显谋局之深、谋势之能、谋远之识。

“谋局”:标定永续发展“时代坐标”。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必然是文化名城。GaWC(世界一线城市)公布今年世界城市排名,超强一线城市和一线强市都有历史、有底蕴、有文化多样性。“三步走”战略目标,准确把握两者内与外关联、近与远逻辑、快与慢节奏,精准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走向国家中心城市、从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时代坐标,生动诠释成都尊崇规律、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谋局深识、定局气魄、把局能力。

成都望江楼

“谋势”:发掘自我超越“高级资源”。文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实现自我超越不可或缺的一种高级资源。借助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这个引擎,成都在“谋势”中挖潜增效,在“谋势”中创新创造,积极将蕴藏在其中的势能,高效转化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动能,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发展争创先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谋远”:竞进国际一流“远见卓识”。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竞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名城,是战略之举,更是谋远之策。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置于“三步走”战略时空轴中来规划统筹,谋的是方向方位之远;置于泛欧泛亚乃至全球城市建设范畴审视,谋的是眼光眼界之远;纳入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成都力量考量,谋的是使命责任之远。

潜力巨大,发力正当时
——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向世界文化名城,成都有史有实有势

多维度视角看,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史(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实(厚实的经济基础)、有势(厚积的时代机遇)。

“有史”:本色积淀底蕴,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史可据,有史可依。文化传承接续未断,成都历经磨难与浩劫,但文明的接续与传承,从未中止间断。人文积淀历久弥新,成都人文积淀丰厚,很多城市难以比肩。本土文学方面,杜鹃啼血动人传说、苏氏父子万古雄文等都是让人心仪仰止的高峰。文化遗存独具魅力,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十大古都,拥有3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还有众多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遗存。

“有实”:发展积蓄底气,成都发展向上向好良好形势,有力夯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根基。经济基础与实力支持有力,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势头好、后劲足。文创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推进传统文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文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多措并举,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潜力显著增强。文化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一批高显示度文化工程规划实施和特色文化项目有序推进,基于文创产业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新动能体量越来越大。

“有势”:势能积聚机遇,“外势”与“内势”并存。国家战略催生势能,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部署下,催生成都综合发展强劲势能。四川发展营造势能,省委明确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出把成都建设成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成都前行激发势能,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奋斗目标,明晰时间表、路线图等具体内容。

成都府南河安顺廊桥

大有可为,精彩亦可期
——探寻“文化筑城立城兴城立体联动,
名城昨天今天明天一体互动”的成都路径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既要把握好历史文化“昨天、今天、明天”的关联,拨动三者一体互动,又要统筹好“文化筑城、文化立城、文化兴城”的尺度,推动三者立体联动。

“厚植昨天,文化筑城”: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将昨天历史文化写入今天城市建设历程。留旧设旧,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坚持古香古韵散落成星,突出古址遗迹集中成片。拟新建地标性建筑,可通过还原、嵌入等形式体现老成都的元素与韵味。“老城老办法、新城新办法”,老城改造把保留现有遗址遗迹遗存作为“红线”。修旧如旧,对现有遗存修缮或还原已消失历史建筑,要用“老眼光”,原汁原味还原本来面貌。研旧承旧,规划新建体现历史韵味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开发工作,延续民风民俗。

“立足今天,文化立城”:让层级文化产业“强”起来。在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做强文化经济。建立成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编制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指导目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媒体产业等,扩大文化经济规模。发展“文化+”新业态,扶植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擦亮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大熊猫文化”等文化品牌含金量,厚植“芙蓉文化”等特色品牌,打造“杜甫诗歌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鼓励蜀锦蜀绣、川派盆景等传统工艺强化创新设计。推动文企改革,创新文化载体。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融合,培育扶持一批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企业,加强政府对开放型、涉外型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职能。

“放眼明天,文化兴城”:让内生文化基因“动”起来。立足永续发展,细化量化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设计。规划规范,科学布局未来。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建设大局中定位,塑造市旗、市花等文化符号。重视培育文化遗产精神,对于不同遗产采用不同保护方式。构建完善的文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有序发展。创造创新,实现并跑领跑。打造熊猫等“唯一性”IP品牌,推出一批兼具“热点”与“文化特色”的IP产品,推行不同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特色基地认定认证。运用开发新兴技术,提高文化产品制作、包装与传播环节科技含量。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兴办“名城知识季”等赛事。开放开发,深化交流合作。制定文化输出计划,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深化国际文化组织协作与合作,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交流,为成都文化“走出去”创造机遇。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责编:蒋筱青)
编辑:范吴瑕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