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走进新时代 实现新作为 ——2018年两会的政治宣示与战略选择
2018-04-11 11:17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辛鸣

辛鸣,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民教育大学和若干省市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先后参与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等重大调研工作,长期主持“领导干部看中国”系列年度调研以及中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辅导读物的组织编写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特色与优势:中国政治发展之路》《中国战略新布局》等5部,主编《中南海议题》《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十九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等著作23部。

2018年的两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新起点,使得2018年的两会呈现出新气象,展现出新作为。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有四大亮点尤为值得关注、尤其需要认真领会。

一、修改宪法,为全面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我国现行的宪法即1982年的宪法是一部“好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通过修改成为一部“更好的宪法”。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及时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国家宪法规定,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

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比如,宪法修改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让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又比如,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全面性时代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坚持与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完善与定型;再比如,修改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为妥当的;还比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做出了重大制度设计与法律保障,等等。这一系列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除了这些重大修改外,这次宪法修改还把宪法宣誓制度确定下来,以教育和激励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这必将对宪法的贯彻实施,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自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次宪法修改,始终贯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精神和原则,是我们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生动实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也正是如此,在3月11日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以绝对性态势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新时代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机构改革,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与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基于对形势任务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这次机构改革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监察体制改革是本次机构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目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而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范围过窄。这就要求适应形势发展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都关进制度笼子,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合署办公,将有效解决监察覆盖面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本次改革的重头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有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好或管到位,有些该放的权没有下放或放到位,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有的出现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也容易产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损害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威信。改革后的国务院设26个组成部门,减少了8个正部级机构、7个副部级机构。在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迈出了极为坚定的步伐。

三、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三大变革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有资格也有必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此,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势必要适当降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2018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为6.5%左右的道理所在。一方面确实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动辄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过于快速,通过适当降低增速,可以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出空间。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2017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要再接再厉,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如果发展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消除,不仅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既有的发展成果也将毁于一旦;如果还有人民群众没有脱贫,哪怕是极少数甚至个位数,这样的全面小康也不是货真价实的;如果人民群众戴着口罩喝着不干净的水,再锦衣玉食也不能叫美好生活。这三大攻坚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坎。具体来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四、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在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同志或许受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不自觉地把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对立起来,似乎搞现代化就没有农村什么事,就是要消灭农村。这样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在实践中是极为有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我们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我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我们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我们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总的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让农村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和待遇”的同时,依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夏若云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