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要深度挖掘汉源实践的重要价值”
2018-04-08 16:2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专访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 郭晓鸣

本刊记者 陈晖

为了推进乡村繁荣发展,汉源形成了以本土化核心农民为主线、以合作化生产经营为关键、以规模化小农服务为特色、以精准化政策引导为支撑的创新性实践,构建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全力强化内生发展动力的发展路径。深刻剖析汉源创新性的探索实践经验,对于推进我省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

汉源实践的重要启示
记者:作为典型山区县的汉源,其创新性实践对推进山区乡村振兴具有怎样的重要价值?

郭晓鸣:汉源乡村振兴的探索,其主要绩效不仅是基于山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创造了稳住人、种好地、聚资本的乡村繁荣“汉源现象”,对其他山区县破解其面临的共同性矛盾具有实践层面上的参考借鉴意义,而且在校正当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方面,汉源实践所蕴含的重要启示对推进山区乡村振兴同样具有现实价值。

一是小产品同样可以拥有大市场。多数山区县域内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差异明显,虽然农产品种类丰富,但单一品种往往面积小、产量少,难以与平原、丘陵地区集中连片的大规模产业在量上相竞争,这是制约许多山区县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所在。汉源的实践表明,小和大的矛盾不是绝对的,特色小产品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仍然可以做大做强,小产品同样可以拓展大市场。比如汉源黄果柑和花椒都是小产品,但其市场占有率都在不断提高,分别远销东北和出口欧洲。

二是分散资源同样可以形成大规模。山区资源相对分散,难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单一品种的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往往是造成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汉源的实践表明,只要通过有效的产业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串联,以及因地制宜地创新经营模式和大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组织,就能够对分散的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利用,从而形成单一主体小规模而整体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格局。汉源甜樱桃和花椒单个生产单元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但总体规模分别超过5万亩和11万亩,并由此获得“中国甜樱桃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三是财政薄弱同样可以做强乡村振兴。山区县财政实力相对薄弱,而且少数民族县、扶贫工作重点县占比高,许多县收入严重不平衡,要依靠大额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运转。汉源的实践表明,虽然整体财力弱,但通过大胆和有效率的政策创新,构建整合平台,激活闲置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发挥本级财政引领和撬动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精准化的支持措施大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政府推动职能,进而形成强大的乡村振兴推进合力。

汉源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记者:在现场采访调研时,也听到有人说汉源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汉源立足山区资源特征和现实困境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对其他区域推进乡村振兴到底具有怎样的价值?

郭晓鸣:从更深层次加以总结,汉源实践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对其他所有区域推进乡村振兴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

首先,激活乡村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撑,但目前大多数乡村普遍处于发展要素严重匮乏和大量流失、闲置并存的状态。因此,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力量推动,相对于“外因”的影响性作用,更需要强化“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深度激活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外部性发展路径依赖,才能有效抑制乡村衰退态势,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其次,发挥特色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衰退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区域乡村衰退的表现形式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一种政策。而且,各地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产品品种、主体类型等方面各具特色,因而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取优补劣,突出特色,寻优推进,由此才能走上特色化、高效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再次,精准政策引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但是一些普惠性的“大水漫灌”政策跑冒滴漏严重、一些分散化的“撒胡椒面”政策难以形成合力、一些倾斜性的政策存在目标错位。在当前条件下,虽然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撑,但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大规模增长既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投资边界,强化整合效应,以投资关键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及投入的高效性,从而在有限的资源要素投入下增强乡村振兴的助推力。?

推广汉源经验的政策建议

记者:汉源现象背后蕴含的创新经验和普适意义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如果要在更大范围推广汉源山区乡村振兴的经验,您有哪些建议?

郭晓鸣:站在当前审视乡村发展的角度,汉源实践具有重要的创新和推广价值;站在未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高度,汉源实践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和提升。虽然汉源现象背后蕴含的创新经验和普适意义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要在更大范围推广汉源山区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还需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其一,更加注重发展性小农的精准扶持。根据广大农村地区小农仍然占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态势,走出以大企业集中性政策扶持和小农户普惠性政策扶持的两个极端,利用农户加速分化的趋势,通过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破解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等短缺困境,精准支持转型发展的小农做大做强,加大力度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更具本土化特征和稳定性发展潜力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其二,更加注重产业链后端的短板弥补。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普遍远离城市消费市场、交通区位条件差的山区而言,要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产基地的同时,更加注重弥补在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储运和功能拓展、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后端的短板,既要防范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粮贱伤农等现象,又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在经济支撑。

其三,更加注重分散性要素的有效整合。乡村振兴是一项覆盖面广、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针对涉农资金投入分散、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各类主体间缺乏协作平台等问题加强发展资源要素整合。首先是要强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打破项目资金分散式的支农格局,以财政预算整合为引领、以绩效管理为导向,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整合后统筹使用。其次是要强化多方政策资源整合,通过项目整合人、地、钱等要素,强化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政策支撑,力避多头政策重复性或者冲突性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再次是要强化多元主体力量整合,政府要引导搭建乡村振兴平台,以其为依托构建多元主体的对接和耦合机制。(责编:冯雅可)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