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黎州果乡产业“兴”
2018-04-08 16:0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务农收入高,留住了人,支撑了产业

陈然 本刊特约通讯员 张文汉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进三月的汉源,一幅幅美丽乡村画面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樱桃花、梨花还未完全离开人们的视野,桃花、苹果花、花椒花已经竞相盛开,田间地头很多农民正在忙着给果树施肥。近年来,按照“农民种、政府补、专家管”的思路,汉源县先后发展起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生态蔬菜、花椒、核桃等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一棵棵果树,承载着汉源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精彩故事。
   
因地制宜,产业定位准确

“我们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不停地摸索,找到适合的产业就坚定地推进。”梨园乡高级农技师陈晓勇告诉我们。据他介绍,梨园乡的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第一次产业调整是在1996年,当时由于传统产业汉源雪梨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滑,政府通过考察土壤、气候条件,决定发展红富士苹果产业,并免费发放苗木带领农户种植,后来市场和老百姓的反应都相当好。第二次产业调整是在2006年引进五丰黎红花椒生产企业,该企业检测当地气候和土壤符合种植要求后,每年免费发放100万株苗木,发展了花椒产业。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通过赴贵州、云南、眉山等地考察,综合考虑小水果具有成熟时间短、投入少、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等特点,引进10余个李子品种,大力发展小水果产业。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汉源县按照“一乡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思路,根据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改良品种,仅甜樱桃一项就引进、培育品种40多个,梯次布局“一村一品”优势产业;根据不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差异化、错位式布局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金花梨、黄果柑和高山蔬菜等专业村108个、专业乡15个,把传统上只出产玉米、红薯的干旱坡地改造成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达到66万亩,让农民能够在“家”增收。

梨园乡发展产业的过程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发挥好市场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建立产业发展进入、退出机制,做到产业发展始终跟上市场的需求。”陈晓勇说,“由乡农技站牵头,组织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成立产业技术服务队,经常性外出考察新产业、新品种,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引导产业发展调整更加科学高效。”

“发展产业需要定标准,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标准就是市场需求状况。”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王石兵告诉我们。王石兵以前在天津市从事糕点制作,2014年返乡开始创业,创办了新农之邦农产品销售公司。他们通过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调整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应种尽种,人力留在农村

在汉源农村的田间地头,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路边的一些边角地都种满果树,看不到撂荒的现象。“汉源县一直以来强调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用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农民、用效益对比激励农民、用美丽新村留住农民,不断增强农村、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民被“吸附”在当地,以农为本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有效避免了农村无人居住、土地无人耕种的‘空心化’问题。”汉源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万茂介绍说。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荒山荒坡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富庄镇富庄社区李勇创办的红之源农庄就是在一片乱石嶙峋的荒山上开发出来的。2012年,一直在外从事工程承包的李勇带着多年在外积累的资金,回乡承包480亩荒山,创办了红之源农庄。李勇告诉我们,“当时回乡创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到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想通过在当地创办实体将年轻人吸引回来,让他们能在当地就业赚钱;二是想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带动农民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截至目前,李勇的红之源农庄已投入4800余万元,承包的土地也扩大到1300余亩,年平均务工人员达到200余人,每年都免费给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目前全县人均拥有特色产业两亩以上,89.4%的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近三年全县共有1.6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近创业、就业。
   
精耕细作,效益优势凸显

“汉源县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得益于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系统、农民的精耕细作、先进的农耕理念和技术。”汉源县委农工办副主任熊伟说。

2013年以来,汉源县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了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农业产业三个“三年大会战”。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县通乡公路硬化改造,完成了80%通村公路硬化改造,累计整治小型渠2166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1.3平方公里。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民的自发主动更是重要的推力。“我们在实施梨园乡的通组公路硬化项目上,县上补助150万元后,农民很快自筹资金500余万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李万茂介绍道。

在梨园乡的春云家庭农场,员工们正在用机器给果树施肥。“我们推行生态免耕技术,利用在果树下种草保湿增肥;采取人工授粉、蜜蜂授粉相结合,提高授粉效率和质量;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缺少什么营养就补什么,进行配方施肥;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通过预警提前进行病虫害防治……”农场经营者王天兵如数家珍。

“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工作就更好做了。”李玉英最后总结道,“下一步,不光是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在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上努力,建设幸福美丽和谐的新农村”。(作者单位:张文汉/雅安市委组织部;陈然/汉源县委组织部)(责编:陈荟竹)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