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2018-03-07 10:05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高宝华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成都市在召开产业发展大会、新经济发展大会的基础上,于2018年1月13日召开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此次会议是更好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现代化新天府中推动作用的重要规划,是对生活性服务业布局谋篇并着力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以产业提升带动成都城市品牌影响力、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获得感增强的重要安排。

一、生活性服务业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城市经济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由第二和第三产业等各种非农业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和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是城市生活品质的基础,一般指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产业,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涉及群众生活的众多方面。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大关,城镇化率为5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既处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产业动力来看,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城市经济动力演进规律来看,农业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初始动力,工业发展是其根本动力,服务业发展则是城市经济的后续动力。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的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工业的地位,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由此,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对于发挥城市的聚集、规模、外部和扩散效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招商引资引智,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需求侧动力来看,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投资和出口的双重拉动,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均已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由“量”的增加向质量和效益等“质”的提高转变,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趋弱,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由此,消费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换代,在推动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培育消费新热点,塑造城市消费品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03.5亿元,总体消费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区间,将有力推动成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中西部地区最前列。

从供给侧动力来看,创新已成为驱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除了工业推动、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之外,廉价劳动力、土地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等要素也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我国供给侧的推动力量也要由要素驱动转变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具体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内容。由此,生活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对于大幅度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居住区内的生活服务功能,推动信息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升城市宜居宜业程度和生活品质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以布局、领域、业态为要点,打造生活服务业的“成都特色”

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取得长足进展,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2016年,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2330.2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8.3%,产业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同年,在旅游方面,成都市实现旅游收入2500亿元,超过了上海,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在餐饮方面,全市餐饮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广州;在社区服务方面,全市约有连锁便利店4500家,达到3512人/店的覆盖水平,仅次于深圳、广州和上海。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2018年年初,成都市召开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市要全面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制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批引领生活时尚的成都品牌和国家标准,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商圈和“老字号”特色街区,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建成城乡居民和国内外来蓉人士各得其所、乐享成都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同时,还提出了要抓好六个方面:推动商业发展高端化,巩固拓展西部消费中心地位;推动生活服务便利化,努力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推动服务供给品质化,积极回应市民需求变化;推动消费方式多元化,引领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推动城市发展品牌化,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充分激发生活城市生机活力。

结合笔者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的研究,建议成都可从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业态三大方面着手,打造生活服务业的“成都特色”:
第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聚融合发展。产业布局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纲举目张的“纲”。在产业布局方面,成都市可以功能再造、形态重塑、产业重构为导向,合理利用产业的集聚、规模、扩散、外部等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现代商圈以及特色街区、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拓展休闲消费、高端消费等发展性消费,以点带面、以一融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增强发展后劲,推动行业集聚融合发展。

(1)促进社区生活服务圈优质发展。城市社区以社区综合体、配套设施为载体,打造涵盖政务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养老等一站式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农村社区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引导法律、零售、养老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延伸。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配套商业、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生活配套服务水平。创新建设国际社区,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2)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划建设37个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服务业总部企业、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集聚发展。规划建设39个现代商圈和100条特色街区,引导大型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集群发展。

(3)促进旅游+的融合发展。建设龙门山旅游带,推动旅游与文化遗产、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生态康养等融合发展。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带,推动旅游与山水运动、休闲娱乐、创意农业等融合发展。建设天府绿道游憩带,推动户外游憩与体育健身、社交节庆等融合发展。

(4)促进高端消费示范区引领发展。深度挖掘“中优”核心区域,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时尚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南拓”核心区域,发展定制服务、数字消费、展会展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兴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东进”核心区域,发展集体育、医疗、娱乐、跨境购物于一体的消费模式,打造体验式消费引领示范区。

第二,培育重点领域,推动转型健康发展。重点领域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纲举目张的“目”。在重点领域的培育中,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升级要求,成都市可着重夯实自身在商业、旅游、文化、餐饮和康养方面的优势,重点推进养老、教育、体育等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居民和家庭服务的品质化发展。

一是促进自身优势领域转型升级,打响新亮点新品牌。力推成都市已有优势领域转型升级、推陈出新,推动便利化、品质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在商业零售方面,巩固拓展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加强业态创新发展,如依托社区综合体和交通转换站点发展便利店,发展24小时社区便利店、无人超市等新型模式;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国际时尚消费中心,一方面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网上购物、新型零售、移动支付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如建设一批现代商圈和特色街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等。在旅游休闲方面,为建成对接国际市场、具有中国典范、独具东方休闲神韵的世界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可采取如下措施:践行全域旅游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低空旅游、自驾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化、文创化、国际化发展等。在文化服务方面,实施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着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建设一批萃取天府文化精髓的文创空间,汇聚一批文化创意高端人才,加强高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在餐饮服务方面,加快推进“明厨亮灶”建设,保障餐饮质量安全;打造名菜、名店川菜餐饮品牌,促进品牌化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现代商圈、特色街区和国际社区汇聚海内外风味美食和特色餐饮,推进成都美食“走出去”,加强与欧洲、美国、其他亚洲等地区美食的交流与合作,凸显国际美食之都魅力。在康养服务方面,吸引国内外知名康养服务机构落户成都,开发一批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项目建设,建设休闲养老公寓、老年保健项目和老年生活设施,全方位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养老服务,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吸引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入驻,推进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

二是加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健康发展,打造新标识新起点。养老、教育和体育服务属于国家力推的重要生活性服务领域,成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建议重点推进。如在养老服务方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100%的城市社区,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建成“老有颐养”典范城市。在教育服务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实施优质学校培育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支持和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在体育服务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打造“运动成都”品牌;扩大体育产业社会投资和服务消费,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形成群众体育、职业训练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三是促进居民和家庭服务品质提升,推出新项目新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属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活性服务行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居民和家庭服务也兼有刚性需求和个性化、定制化等需求。为此,成都市可以满足居家服务刚性需求和品质提升为导向,依托已有家政或社区服务网络发展平台,完善或搭载相关服务项目,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引导企业完善从业人员信息,规范服务流程,加强标准的编制与宣传;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整合资源,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鼓励从业人员由提供基本服务向早教、管家、膳食搭配、室内美化、家庭理财等方向拓展。

第三,创新发展业态,推动内生精进发展。业态创新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基础动力,是纲举目张的“目”下面的众多蚁状的点。如果说创新来自一线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生活,那么,业态创新则是顺应全球潮流,在现实生活中分分钟会发生、在发展趋势里呼之欲出的动力之“基”。而业态创新的复制、更新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势。在业态创新发展方面,成都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西部消费中心、生活城市、休闲宜居城市等靓丽名牌,大力推行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跨境服务等新型业态,推动内生精进发展。

(1)推动智慧服务发展。鼓励企业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重点发展无人店铺、智能看护、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新型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数字传媒、游戏动漫、在线教育等数字消费产业。

(2)推动体验服务发展。推动零售、娱乐、医疗、教育培训等领域广泛应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引导企业建设主题餐厅、主题乐园等应用场景,发展教育、娱乐和穿越体验服务。

(3)推动定制服务发展。推进众筹定制、众包设计、柔性供应链等定制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针对不同人群和细分市场开展大规模量身定制服务。加快发展旅游产品、康体健身、精准医疗和品牌生活用品等私人定制服务。

(4)推动共享服务发展。垂直细分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服务领域,推动时间、空间、数据和知识共享,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促进房屋居住、体育健康、文化娱乐、闲置物品、业余时间等碎片化休眠资源激活共享,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

(5)推动绿色服务发展。重点推进绿色技术、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回收,培育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餐厅、绿色社区。引导商品包装减量化和再利用,发展“互联网+回收”,探索“绿色兑换”。扩大城市公交、环卫和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比例,发展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保障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

(6)推动跨境服务发展。搭建国际消费新平台,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旅游、健康、体育、文化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直销、汽车平行进口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加快打造O2O跨境电商消费体验中心、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提升境外商品和服务消费便利度。建立成都特色产品和服务集中展示区,加快推进离境退税、免税购等消费服务。

三、推进成都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尽管成都市的生活性服务业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并已提出提档升级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但因其还存在服务总量供给相对短缺、服务供给品质与消费升级需求不相适应、高端商业供给与消费中心功能不相适应等不足之处,再加上体制机制以及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障碍,今后成都市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布局、规划或政策文件要先行,确保真正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可操作性人员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布局或规划、已有政策文件很难在具体运行中发挥指导作用,更多起到的是统一思想的作用,这易导致实践中的进展迟滞、互相推诿等问题。为此,既要事先加强产业布局或规划的接地气能力,增强其可操作性,又要通过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等方式细化职责分工,切实保障产业布局、规划和文件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如:可在实践中践行“新建或改造区域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住宅建筑面积10%。”的政策文件要求,提高居民生活服务的便利化水平。

第二,保基本、补短板是基本任务,需要政府分清其各自归属并优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兼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其中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属于事业属性,主要由政府承担;居民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等生活需求(以下简称“个性化需求”)属于产业属性,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同时,生活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也包括对存量需求的补缺补漏(即对原有基本生活服务和个性化生活服务的补缺补漏)和对增量需求的提档升级(如丰富基本生活服务内容、创新基本生活服务业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及其升级换代等)两方面的内容。在这里,保基本的补缺补漏明显属于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个性化的补缺补漏及其升级换代则明显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保基本的升级换代则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归属需要政府加以明确。由此可知,保基本和补短板兼有事业、产业双重属性,需要针对不同需求加以区别对待。为此,一是要厘清生活性服务业各大行业不同需求之间的三大界限(基本需求与个性化需求界限、基本需求的短板与升级换代的界限、个性化需求的短板与升级换代的界限),从而确定政府和市场的各自职责。二是要明确保基本、补短板皆为生活性服务提档升级的基本任务,需要政府牵头承担或引导企业参与,并能循序渐进优先加以推进。如:目前,一些“苍蝇馆子”的卫生质量、管理和服务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个短板属于保基本的范畴,需要政府来督导。鼓励便利店叠加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便民功能,因公共服务和政府服务具有事业属性、商务服务具有市场属性,遂可由政府来牵头组织,其中公共服务和政府服务需由政府承担,商务服务可由政府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

第三,个性化、集聚化、高端化需求是重要任务,需要政府切实撬动社会资本加以推进。由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具体工作可知,推动个性化、集聚化、高端化需求是其重中之重的内容,需要加以重点推动。但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或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撬动社会资本。为此,成都市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找准撬动社会资本的钥匙,并通过相应的放管服改革、给予社会资本以更多更宽的市场准入机会等等,着力吸引社会资本多方参与成都市的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建设,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集聚化、高端化需求,促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早日建成。

作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