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四川农业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018-03-05 16:3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巴蜀大地蕴含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文底蕴使得四川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贾晋

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代表团参与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深情回忆说:“我对四川很有感情。在陕西插队期间,我就到过四川学习办沼气,这件事依然历历在目。”

1974年初,《人民日报》报道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情况,引起当时在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担任大队支部书记的知青习近平的关注。随后他同北京驻延川干部等三人、延川县委派出的学习沼气代表团先后两次来到四川系统学习办沼气。不久后,延川县成立沼气办公室,首先在梁家河村等三个村搞试点,修建了三个沼气池,并用三个月就实现了85% ~ 90%的沼气普及率。后来,陕西省还在延川县和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村召开了沼气现场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很多“三农”工作思路和理念,都与其经历有着很大联系,四川农村调研的这段经历无疑也为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形成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素材。

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农村体制改革中实行政社分离,是四川省第一个成立乡人民政府的公社
   
“五张牌”——率先“奏响”农村改革序曲

四川是全国较早,也是较彻底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1978年,四川全省大力推广广汉县金鱼公社探索出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改革经验并取得成功,被写入当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同年,四川省委就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也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可以搞“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他们向何处去?改革形成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改革问题。巴蜀大地的农业农村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一张张改革的多米诺骨牌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第一张牌就是撤社建乡、政社分开。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大包干实施后,人民公社领导生产经营活动职能退化,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之间关系发生转变,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关系有待厘清。显然,原有人民公社体制已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0年11月,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挂上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乡农工商联合公司的牌子。1984年底,全省8559个人民公社实行了撤社建乡的改革。

第二张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四川在农业领域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变单一粮食种植的产业结构,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积极发展林果、畜牧、副业、水产等,让农民从传统粮食种植业之外获取更多的收入。在发展过程中,四川还积极探索农户庭院经济、果木经济等多种商品经济发展道路。从1978年至1990年,粮食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76.31%降到59.84%,经济作物产值占比从23.69%增加到40.18%。

第三张牌是发展农村“专业户”。推行大包干后,一些勤劳、有一技之长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农业劳动力开始探索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各类产业化生产,这部分农户被称为“专业户”。四川省大力发展“四专一条龙”,积极引导专业户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1987年,成都市共有专业户41157户,经营范围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个行业,还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合作化运营的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

第四张牌是发展乡镇企业。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探索了一条“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就近转移道路。1990年,四川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4.4%,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的44.1%。
第五张牌是动员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四川人口众多,搞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等措施多管齐下,仍然还有富余劳动力。为破解农业人地矛盾和农村产业吸纳能力瓶颈,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新方向。这也逐步拉开了四川农民工走四方的大序幕。

一张张改革的多米诺骨牌,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川在农业农村改革征途中,由大包干的推行实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四川农业农村改革抓住了“人”这个主线,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劳动力这个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农业农村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这些改革故事至今还在巴蜀大地上广为传颂,仍然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总书记嘱托——开启改革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农业农村发展书写出新的篇章。
围绕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做文章。四川省基于自身农产品比较优势,瞄准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创建“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四川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力。

围绕放活土地经营权做文章。四川省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权流转办法,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和纽带让农户分享规模经营收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股份制发展的改革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内涵。

围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文章。四川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合理界定集体成员资格,推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在郫都区和泸县分别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山水田林路等资源资产的盘活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做文章。四川省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农村改革的综合载体,鲜明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建设目标,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探索出“小规模、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建设体制。

围绕脱贫攻坚做文章。四川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彝区、藏区等深度连片贫困地区是精准脱贫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四川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许多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四川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三农”工作面临繁重任务。四川是“天府之国”,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四川农村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四川的农村改革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希望,永远在路上。

(责编:刘艳梅)
编辑:范吴瑕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