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构建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2018-03-01 16:16来源:四川党建网
通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何清华

近年,通江县深刻把握基层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内涵,明确党组织领导方式从包办型向核心型、从指令型向引导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顺应要求、富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强化党的领导,聚集基层治理力量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逐步建立起公平、严格、有序的村干部选任、培训和管理机制。

选优配强,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从致富带头人中“选”、从复退军人和外出务工回村人员中“挑”、从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提”的原则,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按照“双强”标准不断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能干事、会致富的优秀村民被选入“两委”班子,全县村干部群体呈现出“三增两减一降”趋势(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高学历干部增加,干部总数、低学历干部减少,平均年龄下降)。

整顿建强,不断提升组织服务功能。严格按照“五个好”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精准确定整顿对象,分类落实整改措施,适时调整后进党组织班子和党组织书记。采取党群部门帮软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经济部门帮弱村、涉农部门帮穷村的办法,让县级部门与后进村党组织“结对联姻”,共同提高。

服务聚强,不断激活党员干事活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开展“双联双促”活动,推行“五评五比”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和“三块牌子”管党治村方略,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无垃圾日”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公开考核晾晒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激发党员发挥作用和村民参与脱贫攻坚激情。

坚持民主决策,转变基层治理方式

按照“政府引导、村委主体、村民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以“还权、赋能、归位”为目标,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管理权、监督权。

培育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自主意识。定期召开培训动员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村民群众学习《村民自治法》,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摈弃以前重大事项只靠少数村干部说了算的管理方式。利用标语、海报、广播、电影、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村级民主治理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村级“管理”向村级“治理”转变。

引导村民追求崭新时尚的文明风气。通过文化长廊、文艺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清明会、坝坝宴等家族情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及“法律七进”等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在全县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浓厚氛围。

鼓励村民创建规范有效的自治机制。依据农村有关政策法规,编制出《通江县村级规范化建设操作规程(试行)》,健全完善《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先后探索出“六个盘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5+1”扶贫小额贷、“双向承诺三步走”连带帮扶、“四办一跟踪”便民服务工作法等基层治理新经验,获得群众广泛认可。

完善村务监督,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战斗堡垒、桥梁纽带和宣传解释作用,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创新村务监督领导体制。将村党组织与村监委会领导权分离,实行县、乡、村工作联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在乡镇纪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村务监督委员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村党组织出面协调,改变原有的监督定位,由逆向监督向平行监督转变。

强化村务监督队伍建设。将村“两委”换届与村监督委员会换届同步进行,通过设定最高年龄界限和最低文化程度等条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标准,采取群众“海选”、无记名投票等方式,将更多年纪轻、有文化、敢担当的人选进村监委会队伍。组织、民政部门将村监委会成员纳入村干部序列,享受“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待遇,县财政将村干部误工补贴纳入预算,并建立年度逐步增长机制。

突出村务监督作用发挥。村监委会重点围绕人、财、事等开展监督工作,全过程参与村“两委”班子的议事决策,特别是在干部培养、党员发展、工程立项、“三资”管理、惠农政策落实、社会维稳等重大事项上,村监委会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实施无缝监督。

培育新型组织,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立足农村具体条件和现实情境,不拘一格地发展规模与家庭、农业与生态、传统与信息化等能不同层次的多种经济模式,同时以包容和创新的姿态推动农村文化转型,不断建构基层治理多元参与体系。

创新基层单元,激发农村自治活力。按照“地域相近、利益相关、文化相连”原则,将行政村划分为许多小村落或小院落,每个村(院)落均制定自治章程,成立党小组,负责召集群众民主议事,形成“两级村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整合乡土资本,重构传统价值体系。将培养新乡贤、引导发扬宗族规范作为推进“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努力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互助合作内核和工业信息文化中的公平效率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不断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现代的法律知识、价值追求与传统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协调发展。

改革公共服务,探索多元协作模式。在主体多元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企业、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市场提供环卫、安保等公共服务,以承包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组织实施邮政代办、红白理事等业务,以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系统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成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集资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
编辑:蒋筱青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