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春节之乡年味浓
2018-02-24 08:5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本刊记者 陈晖
 
“一送主家千年富,二送主家万年红,
三送金银塞四海,四送四季大发财,
五送五子登科早,六送状元你家来,
七送天上七姊妹,八送八仙过海来,
九送皇姑打皇上,十送天官赐福来,
上有天官来赐福,下有地官来赐禄,
地官赐禄管人口,荣华富贵万年有,
……”

舞草龙  图/张晓东

1月30日上午,家住阆中市桥楼乡桥楼滩居委会二组的杜玉林怎么也没想到,今年春节的“说春”(又称“唱倮罗”)选择他家作为第一家送祝福。“我今年76岁了,虽然发不了什么财,但是收到新年祝福,也很高兴。”杜玉林笑着说,随后他郑重地给52岁的“春倌”王玉明发了一个红包。

 

“阆中自古以来就有‘说春’的习俗,光我知道的传承史都有400年了。”王玉明说,冬至到春节期间他常常带上“春帖”(春牛图)等走乡串户,所说的“春词”,大多为吉利话,以此祝福千家万户来年幸福吉祥。

 
读懂了阆中,就读懂了春节
 
1月30日正是“五九”第四天,距离阆中市城区25公里的落阳村气温只有摄氏2度。落阳村71岁的王尧平一大早把牛放到后山坡就匆匆往回赶,在灶房给我们点燃柴火取暖。只见他将玉米棒子抛入柴火中,火堆瞬间蹿起火苗。炭火灼灼,相谈不疾不徐。“真没想到,连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黎刚导演都来村上拍我杀年猪、做腊肉了。”王尧平是村里专门杀年猪的“老把式”,有40多年的杀年猪经验。
 
腊肉,本是云、贵、川等省的家常菜,央视为何单单选择桥楼乡作为拍摄地呢?用黎刚导演的话来说,因为阆中是唯一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选择“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出生地——桥楼乡拍摄《舌尖上的节日》更有意义。
 
“阆中是西汉著名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的诞生地,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科学地确立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历日制度,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直接联系并法定统一起来。”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告诉记者。因此,落下闳被誉为“春节老人”,阆中被称为春节发源地。
 
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正式颁布《太初历》起,全国人民每年过法定的“春节”已有2123年了。然而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春节”的由来。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对我们触动很大。”阆中市文联主席彭莉坦言。经过两年多的准备,2008年阆中市文联启动了“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国内众多专家评审后认为阆中在传承春节和保护春节文化资源方面在全国具有标本意义。为此,2010年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受相关部门的委派,授予阆中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
 

年夜饭  图/张晓东

 
读懂了民俗,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
 
柴火烧得哔啵作响,王尧平口中叙述的阆中过年民俗也多姿多彩:
 
腊八节,阆中民间都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熬好后,先敬天地,祭春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腊八粥。有的地方还“喂”树——把腊八粥涂到果树上,期盼来年之果又大又甜。
 
除夕,家中大厨迎来最忙的一天,年夜饭的菜单早已成竹在胸。清早赶往菜市场,“卖菜的小伙子莫要说笑,搞快把新鲜菜称好,爆竹一响,团年饭就要开始了!”最要紧的是腊肉,人要吃,祖先也要享用。搬一把梯子或是高脚凳,爬上房梁,寻找最漂亮的那一块,一刀割下,递给仰着头接肉的人。大火烧旺,腊肉入锅,任其翻滚。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老观镇被称为“女人场”。男人在家收拾家务,女人都会穿上新花鞋上街赶场。女人们通过抬脚、举步、伸腿等动作,比赛谁的花鞋做得巧,谁的鞋花绣得美,然后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期盼风调雨顺,期盼来年安康幸福。年轻姑娘们还会以亮花鞋为媒,吸引情郎们的目光……
 
这并非是一场场表演,而是阆中古城延续千年的场景原汁原味地呈现,让遗失了年节传统过法的我们不觉发出一声声惊叹。
 
阆中春节年俗始终围绕生产、生活等农事展开。如舂米、磨面、推米豆腐、弹棉絮、缝新衣、做新鞋、补锅、贴门神、挂檐灯、团年饭、守岁……无论是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还是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亦或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均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有盐有味”地活态展示。
 
这是阆中人朴素的节日时光,也是他们朴素的生存智慧。其中得以延续的是那些温暖的生活记忆,是过年的味道。“原本以为中央电视台在我们村拍了三天会播很长的片子,哪知道黎刚导演说只有五分钟。”王尧平的一席话逗得大家都笑了。王尧平不知道在以秒为播出单位的央视,能播五分钟的片子足以说明阆中“杀年猪”民俗在纪录片中的分量。

亮花鞋  图/张晓东

 

读懂了春节的意义,就读懂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正是在阆中,从腊月初八的粥香飘飘,到正月十六“游百病”的游人如织,人们用这一年积蓄的全部快乐浸泡春节的每一个日子。这唤起人们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
 
春节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着认同感和归属感;她传递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理念;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迷失了春节,我们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1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举办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动四川省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深入挖掘落下闳历史名人价值,着力推动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内涵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阆中市委书记张斌说,这将是一场“年味最浓、舞台最大、时间最长、传承最广”的春节文化盛宴。
 
南充市为此也推出“十大工程”传承落下闳文化,包括打造落下闳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落下闳博物馆、编写落下闳科普读物、拍摄落下闳专题电视片、举办“落下闳天文学国际论坛”与“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推动落下闳春节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落下闳故居、提升改造“落下闳观星楼”,以及将落下闳“春节老人”形象推送央视春晚。
 
“正月初一,我们将邀请全国各地古天文爱好者在落下闳出生地落阳村,举行千人祭拜活动。”四川省落下闳暨春节文化研究所终身研究员贾信太说,落下闳淡泊名利、崇尚科学、自主创新的人文精神将影响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曾几何时,人们在忧虑“春节年味越来越淡,会不会有一天消失”,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杨说:“如果你来到阆中就会体味到:一个经过五千年文化凝练出来的经典节日具有何等的魅力;还会领悟出:一个经过沧桑岁月洗礼所形成的精神纽带是何等坚韧。”(责编:陈荟竹)
编辑:范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